摘要:剪片子时才发现配角戏太多,主线稀碎,想补救只能重拍,钱已经花完。
14集只给2秒正脸,观众直接炸锅。
任嘉伦上一次被记住的古装镜头还是锦衣卫的飞鱼服。
这次他骑着马在《凤凰台上》一闪而过,弹幕齐刷:男主是来打卡的?
平台数据更冷:单日播放只有同期探案剧的三分之一。
豆瓣评分5.2,打一星的人里一半在吐槽男主失踪。
粉丝把进度条拉到0.5倍速,只为确认那2秒是不是真人。
确认完更气:萧焕戏份被剪得只剩一个背影。
剧方解释是按排播节奏走,可片尾演员表任嘉伦名字仍排第一。
名字在,人不在,观众管这叫镶边男主。
问题出在哪?
先看出品时间。
这部剧拍摄时正好赶上男主与原公司合约到期。
艺人和老东家和平分手,剧就成了最后的交集。
双方都没再往里投宣传费,热搜位自然买不到。
再看剧本。
原著里萧焕是少年帝王,一路收权、谈恋爱、打反派,高光很多。
拍出来却加了两条新支线:女二闯荡江湖、男二复仇宅斗。
新人演员需要露脸,戏份只能从男主身上抠。
于是主线被拆成拼图,观众找不到情绪锚点。
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平台要控制成本。
任嘉伦档期紧,片酬按天算。
剧组为了不超支,把他的戏集中拍完,其余时间拍配角。
剪片子时才发现配角戏太多,主线稀碎,想补救只能重拍,钱已经花完。
观众不会管这些。
他们只看到男主消失,感情线断档,CP感为零。
古偶一旦缺糖,立刻被判死刑。
有人把责任推给女主彭小苒。
她上一部武打戏圈了不少粉,这次角色却只会瞪眼和闯祸。
其实剧本写成这样,演员也救不了。
播到14集,站内的弹幕关键词从发糖变成倍速。
观众用三倍速看完,留下一句:浪费时间。
粉丝开始给新剧刷期待。
任嘉伦工作室顺势官宣都市剧《在人间》。
新海报一出,预约量两小时破十万。
旧剧被弃,新剧接热度,这是流量时代的常规自救。
对平台来说,损失已无法挽回。
《凤凰台上》被剪成73集,广告位只卖出三分之一。
品牌方按播放量结账,缺口得自己填。
更尴尬的是,同期对手一路高走。
探案剧每天更新两案,节奏快,演员戏份平均,观众看得爽。
对比之下,古装大男主缺席成了原罪。
这件事给行业提了个醒:
先把故事讲圆,再谈捧新人。
男主不是不能下线,但得让观众知道他去哪、何时回来。
否则名字再大,也只剩2秒镜头。
也有人问:以后艺人合约到期,剧还能不能拍?
答案是能拍,但要把账算清。
宣传预算、戏份分配、补拍风险,全写进合同。
口头承诺在播出面前一文不值。
对演员来说,这是一次免费的风险课。
拍的时候以为交完差,播的时候才发现口碑跟着自己走。
下次接戏,得多问一句:我的戏够撑起主线吗?
观众这边,换剧成本越来越低。
前三集抓不到人,立刻跑路。
平台再想用长篇灌水,只会把用户越推越远。
《凤凰台上》还有59集没播。
想翻盘,只能把男主找回来,把主线收紧,把糖发足。
但预算和档期已经锁死,奇迹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
今晚更新的15集预告里,萧焕终于开口说了三个字。
粉丝截成动图,转发两万一。
可这点热度救不了一部73集的剧。
再不做主线优先,你会损失下一部S+。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先写完整故事,再谈加角色;先保男主弧光,再剪支线;先把观众当恋人,再谈广告。
来源:影视微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