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见爱人》中李施嬅与车崇健的沟通,聊聊什么是“无效安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1 00:23 1

摘要:就像《再见爱人》里李施嬅和车崇健讨论未来规划时,李施嬅焦虑地追问“我们以后在哪个城市定居”,车崇健却避开具体问题,只抱着她说“别想那么远,有我呢,一切都会好的”

想必你我都经历过生活中无数次无效安慰的时刻:

孩子考砸了,我们说“没关系下次努力”;

朋友失恋了,我们劝“别难过不值得”;

家人确诊疾病崩溃时,我们急着说“这就像感冒一样,治治就好”。

可这些“好心”的安慰,往往不会让焦虑的他们释然,反而让他们陷入沉默逐渐疏离。

就像《再见爱人》里李施嬅和车崇健讨论未来规划时,李施嬅焦虑地追问“我们以后在哪个城市定居”,车崇健却避开具体问题,只抱着她说“别想那么远,有我呢,一切都会好的”

看似是暖心安抚,实则是在回避李施嬅“需要明确承诺来获得安全感”的核心感受。

还有一幕同样扎心:

李施嬅委屈控诉车崇健 “总是忽略我的感受”,话还没说完,车崇健就立刻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不好,我以后一定改”,紧接着补了句 “别生气了好不好,我带你去吃你爱吃的”。

这样的回应看似态度诚恳、安慰及时,却让李施嬅更无力 —— 她要的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道歉,也不是一顿饭的补偿,而是想让车崇健听见她 “被忽视” 的委屈,理解她 “需要被重视” 的需求。

可车崇健的快速道歉和安慰,恰恰跳过了这些核心,用 “解决情绪” 的姿态,回避了 “真正沟通” 的本质。

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我想和你聊聊:

为什么车崇健安慰越快,我们越觉得无效越觉得愤怒?而真正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又在做什么?

01

人类的情绪从来不是“理性说服”就能消失的。

李施嬅在意的从来不是“定居城市”的答案本身,而是车崇健回避态度背后的“不被重视”,是无数次需求被轻描淡写后的情感累积;就像生活中很多人崩溃时,表面是某件事的触发,实则藏着长期对情绪的否认——这种否认并非刻意,而是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首先是恐惧失控的本能:强烈的情绪(如崩溃、愤怒、委屈)会让人感觉“自我边界被打破”,仿佛要被情绪吞噬,出于“不能失控”的生存本能,大脑会下意识否认情绪,避免陷入“无法掌控自己”的恐慌;

其次是规避痛苦的本能:负面情绪往往关联着未被解决的伤害,否认情绪本质是“暂时屏蔽痛苦”的防御,就像身体受伤会自动收缩一样,大脑会本能避开可能引发二次伤害的情绪体验;

最后是维持关系的本能:在亲密关系中,否认自己的情绪(如“我没事”“我不难过”),往往是怕“表达情绪会引发冲突”“失去对方”,是源于“渴望连接、害怕孤立”的本能需求。

安慰恰恰跳过了这些深层的本能防御,试图用“没关系”“会好的”强行覆盖痛苦,反而加重了“被忽视”“你根本不懂我”的孤独感。

这就是心理咨询师从不轻易安慰的第一个原因:比起急于驱散痛苦,我们更愿意陪你“看见”痛苦。

心理动力学认为,情绪是潜意识的信使,那些让我们崩溃的瞬间,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早年的情绪记忆。我们往往是在被允许“崩溃”后,才能慢慢梳理内心的复杂感受。

02

《小欢喜》里乔英子的崩溃名场面,被母亲长期管控、天文梦想被强行扼杀后,她连续34天失眠,最终在深圳海边哭着喊出“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逃离你”。

面对这样的崩溃,身边人的反应和我们平时的安慰如出一辙:朋友说“阿姨也是为你好,别任性”,亲戚劝“考清华多好,多少人求之不得”,这些“好心话”和“别难过”的逻辑毫无二致,只让英子更沉默。

真正让英子松动的,是后来父亲放下“讲道理”,坐下来对她说:“爸知道你不是叛逆,是憋得太狠了,被妈妈管得喘不过气,连喜欢星星都不能光明正大对不对?”

这句话没有任何安慰的话术,却让英子彻底卸下防备——终于有人没否定她的痛苦,而是真的看见了她的窒息。

英子的崩溃从来不是“选大学”的表面矛盾,而是多年来“我的感受永远不重要”的委屈积压,是母亲“我为你好”的管控下,自我价值被不断否定的创伤延续,这正是所有无效安慰都绕开的潜意识核心。

心理咨询师不轻易安慰的第二个原因:安慰是“解决问题”的短期行为,而我们要做“修复根源”的长期工作。

这个过程从来不是靠“安慰”完成的,而是靠一次次“你的感受很重要”的共情,和一次次“这让你想到了什么”的探索。

心理动力学咨询的核心,就是陪你追溯情绪的源头。就像乔英子最终能和母亲和解,不是因为“考哪个大学”的问题被解决,而是她在被“看见”后,终于理清崩溃背后是“自我价值被否定”;就像李施嬅若能看清“追问定居”是对“情感承诺”的渴求,便不会困在无效沟通里。

动力学咨询就是帮你拨开表面情绪的迷雾,找到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有人会问:“不安慰,难道看着对方痛苦吗?” 当然不是。我们不做“没关系”的安慰者,却会做“我在”的陪伴者。

我们不会说“别难过”,而是说“我知道这很难”;不会说“会好的”,而是说“我们一起看看,这份痛苦在诉说什么”;不会急于给答案,而是带着你一起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让你真正读懂自己。

就像《再见爱人》的观察员说的:“好的关系,不是从不吵架,而是吵架后有人愿意陪你复盘原因。” 好的心理咨询也是如此,不是帮你消除痛苦,而是帮你学会和痛苦对话,在对话中找到自我修复的力量。

如果你也曾在崩溃时被“安慰”得更孤独,如果你也困在某个情绪里找不到出口——别着急,你不需要立刻“好起来”。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和一位心理动力学咨询师聊聊。

我不会急于告诉你“没关系”,但我会认真听你说“我很难过”;我不会给你速成的解决方案,但我会陪你探索情绪背后的故事。

当那些被忽视的感受被看见,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创伤被疗愈,你会发现,真正的疗愈,从来不是靠安慰驱散黑暗,而是有人陪你点灯,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然后拥有直面一切的勇气。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谭瑛

来源:红树林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