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上传利好!江苏微短剧多元融合乘风起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1 17:38 1

摘要:11月20日,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首日,2025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如期举行。会上,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发布《江苏省关于推动精品微短剧创作传播的若干政策》,以8项举措覆盖创作、资金、生态、服务四大核心环节,同步签约8项微短剧类产业项目,为江苏微短剧发

11月20日,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首日,2025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如期举行。会上,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发布《江苏省关于推动精品微短剧创作传播的若干政策》,以8项举措覆盖创作、资金、生态、服务四大核心环节,同步签约8项微短剧类产业项目,为江苏微短剧发展再添“一把火”。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产业潜力全面释放。顺势而为,江苏正加速统筹布局,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制定的《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将微短剧产业纳入重要内容,系统部署重点产业基地打造、优质内容生产传播及海外推广,为我省微短剧产业发展明确了“任务书”“施工图”。

政策赋能下,江苏微短剧凭借题材多元的内容优势、科技赋能的发展动能、文旅融合的鲜明特色,已然成为市场“弄潮儿”。

题材多元,“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

艺术源于生活,2025年全国现象级赛事IP“苏超”,自然成为江苏微短剧的优质灵感源泉。《足Goal江苏》取材“苏超”真实事件,讲述平凡五口之家因赛事被看见、被温暖、被治愈的故事;《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精准捕捉“恐龙队”“西装教练”“烧烤店赞助”等热梗,还原赛事原生活力;《苏超球王》以联赛举办20年后为背景,上线即斩获近3000万全网热度,尽显体育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同样是微短剧的灵感富矿。9月23日,国内首部“昆曲+文旅”非遗短剧《玉见梁辰鱼》在南京新华报业传媒广场举行路演活动。该剧以创新的“古今对话”叙事与“科技+文化”融合表达,让传统文化在微短剧这一新兴载体中焕发全新活力,为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思路。总导演吴桐表示:“这个故事是一次跨越古今600年的对话,同时也是一场关于昆曲之美和现代文明社会如何在新语境下‘破圈’融合的大胆实验。”此外,《搬砖吧,大小姐!》聚焦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一梦枕星河》聚焦苏州制扇技艺,《十全拾遗苏非非》系列短片融合苏州多个非遗门类……非遗与微短剧的跨界碰撞,既创新了传承载体,也为文旅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传播力与感染力的新路径。

微短剧还成为社会治理的创新抓手。全国首部聚焦基层司法所工作的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以轻喜剧形式普及法治理念,上线后连续多日登顶短剧热度榜,覆盖观众超千万。编剧张宁宁告诉记者,采用短剧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是以轻喜剧手法开展普法宣传,其独特优势不言而喻。对观众而言,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的“看得见的普法课”;对行业来说,它填补了“基层司法所题材”影视创作的空白;从社会层面看,它是“中国基层法治文化”的生动呈现,也一定会成为“中国基层法治特色”走向国际的优质载体。

题材多元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领。紧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江苏于2025年初同步实施“微短剧+”融合战略,打造“倡廉微短剧”“普法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等标杆项目,催生出一批兼具社会价值与商业回报的品质佳作,让微短剧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灵活载体。

科技赋能,微短剧制作提档升级

技术是微短剧精品化的“加速器”。在此次长三角文博会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南京微短剧产业领军企业炫佳科技发布共同研发的“Kino视界,一站式AI短剧工业化平台”,以AI技术推动微短剧制作效率与品质提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平台可以实现AI全流程制作覆盖,融合智能剪辑、分镜设计与可视化操作界面,让影视制作实现智能化、模块化、自动化。”炫佳科技CEO秦林介绍,该平台能将制作效率提升90%,制作周期压缩75%。针对AIGC创作易出现的“跳帧”问题,平台通过多模型融合与智能约束机制,确保人物、场景、光影的一致性;同时设置“角色+部门”多层级权限体系,支持多人实时协作,适配跨团队创作需求,保障安全与灵活性。

AI技术的落地成效已初步显现。11月1日“苏超”决赛当日,江苏首部“苏超”题材AI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上线,从筹备到完成仅历时20天,较传统模式压缩近一半周期。制作人潘健表示,AIGC让微短剧实现“小团队、低成本、高效率”创作,过去需专业设备与团队才能完成的拍摄,如今不到10人团队用10多台电脑就能完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短剧正“向智而生”。AI技术不仅能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效率,还能为玄幻、科幻等题材创造超真实景观,成为与创意并列的生产力核心。据行业估算,AI的广泛应用能使微短剧前期策划效率提升50%以上,后期制作成本下降30%,其商业价值正呈井喷式增长。

文旅融合,好故事激活新消费

在江苏微短剧的发展版图中,文旅融合是最亮眼的赛道。值得关注的是,省广电局联合省文旅厅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创作征集活动,积极打造“一市一剧一品”品牌,实现内容传播与消费引流的双向赋能。

南京市浦口区是全省最早布局微短剧产业的地区之一,自2024年8月2日以来,先后推出“登攀”计划、“短剧乡村”、微短剧扶持办法“黄金6条”等,借助“微短剧+文旅”的模式带动消费升级。截至目前,浦口区已集聚短剧企业48家(培育规上企业6家),累计拍摄短剧突破340部。

其中,全程在南京浦口响堂取景拍摄的《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全网十多个短剧平台热播,并且登上国外视频网站,“扬帆出海”。剧中满满响堂的场景,“打做”手工艺工作室、栀咖啡、大马营露营地、向山文化空间等都成为剧中故事的发生地,响堂村民也变身群演,打响文旅IP,吸引观众从“云端共鸣”走向“实地打卡”。

这样的案例已在江苏遍地开花。9月,首部泗洪文旅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开机,整合泗洪“红色、绿色、古色”三类文旅资源,计划年底播出。常州首部全域文旅微短剧《龙行龘龘》,开篇即呈现青果巷、恐龙园、天目湖鱼头等地标和特色美食,收官播放量2.2亿。灵感源于苏州文化的微短剧《面若桃花》创新探索虚拟IP实体化,首创“短剧+文旅”新模式——热播后在山塘街、平江路等地开设线下门店,推出特色美食与文创周边,实现IP商业转化。值得一提的是,品牌打造“面若桃花”主题场景亮相此次文博会现场,模特们身着汉服惊艳登场,成为最具人气的体验展区之一。此外,品牌还发布了线上线下整合营销IP计划和“出海”战略……微短剧的“地方风味”愈发浓郁,玩法也更趋多元。

“微短剧传播快、受众广、轻量化的优势,能快速让地方景观走进大众视野,有效激发观众的打卡意愿,为文旅引流。”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南京微短剧产业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周正认为,文旅融合的潜力值得期待。但文旅融合需把握“度”的考量,江苏省无锡市政协委员、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文旅学院院长冯臻提醒,文旅推广应“润物细无声”,避免过度刻意的商业植入,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此,周正建议:一是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内容;二是建立创作指引与质量提升机制,助力行业良性发展;三是推动“内容+场景”深度联动,将剧中场景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让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价值,实现微短剧产业与地方文旅的双向赋能。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邓雯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EE9puqu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