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出海:融资千万、量产百部,东南亚试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1 01:46 1

摘要:福克斯娱乐投资乌克兰AI短剧公司Holy Water,许下“为My Drama打造200部短剧”的承诺;印度Dashverse凭借AI短剧业务,成功斩获1300万美元融资,并立下“年底前量产100部”的军令状;头部出海平台DramaWave与FlareFlow

海外AI短剧的“军备竞赛”,似乎已经悄然开始了!

最近,几则消息接连刷屏:

福克斯娱乐投资乌克兰AI短剧公司Holy Water,许下“为My Drama打造200部短剧”的承诺;

印度Dashverse凭借AI短剧业务,成功斩获1300万美元融资,并立下“年底前量产100部”的军令状;

头部出海平台DramaWave与FlareFlow,也纷纷上线AI短剧内容。

资本与平台齐头并进,背后是一个正在疯狂增长的市场:截至2025年10月,海外短剧收入与下载量同比暴增159%与325%,市场规模逼近20亿美元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EsZNQ2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苦苦支撑的,还是“内容占比高达九成”的译制剧。业内共识是,能真正深入海外市场的本土剧产能远远跟不上需求

当市场渴望新故事,而传统实拍又深陷于高昂的成本时,AI被全球玩家不约而同地视为降本增效的“终极答案”。

疑问随之而来:海外AI短剧究竟有哪些关键玩家?它发展到哪一步了?真能成为主流吗?而中国的AI短剧出海,又能从中分得几杯羹?

注:本文所探讨的“AI短剧”指由AI生成的短剧,包括AI漫剧。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HDLN1F

印度:融资千万、百万观看,量百部

海外的AI短剧进展,当数印度动作最大。

当Holy Water拿下与福克斯娱乐的合作机会,向AI短剧征程迈出第一步时,在大洋彼岸的印度,Dashverse的第一桶金估计都快花完了。

8月12日,印度本土短剧公司Dashverse完成A轮融资,筹集金额为1300 万美元,主要用于研发和维护AI创作工具Frameo.AI,以及奖励AI内容创作者。产品、资金双管齐下,助AI短剧茁壮成长。

联合创始人Narain直言:“我们会将筹集金额的60%-70%投入到Frameo.AI的研发,搭建一个专门用来制作短剧的优质AI平台。”(Dashverse副总裁已确认于12月3日出席由短剧自习室协办的“2025ATF中国短剧出海峰会,届时欢迎同行到场共同探讨AI短剧的实战经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FtxyDu

相关外媒报道

资金到手三天后,号称“印度首部AI生成短剧”的《Raftaar》在Dashverse旗下短剧平台DashReels上线。

上线15天,就创造了超100万次观看的成绩,观看完成率超过75%,比同应用其他短剧的完播率高90%。

紧接着,Dashverse就宣布了“在2025年底前推出100部AI短剧”的计划。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EmVnSO

截图来自DashReels

其实早在7月,AI短剧的花就已经在印度神话题材结了第一个果。

号称“印度首部神话题材AI短剧”的《摩诃婆罗多:一场正义之战》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该剧基于同名古印度史诗开发,由印度数字内容公司 Collective Media Network旗下的短剧平台Historyverse开发,第一季共100集,每集时长3-4分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F2ejMU

图片来自相关报道

10月底,这部剧通过与印度流媒体平台Jio Hotstar、印度电视频道Star Plus和Snapchat合作发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它在Jio Hotstar上首播便取得“观看超650万次”的惊人成绩,是平均观看量的2.1倍,还破了平台的首播观看量纪录。

也许是乘着这部爆款的东风,Historyverse的史诗短剧栏目在Snapchat上已经吸引了10万粉丝关注。

印度的AI短剧发展热闹非凡,从制作角度看很好理解。

一方面,印度真人短剧苦“低预算”久矣。易漾光橙CEO杨柳透露,在印度做短剧的预算,连在中国做一部海外短剧的三分之一都没有。“之前跟印度制作方交流,他们也诉苦预算太低很难做。”

另一方面,AI短剧既低成本,还节省时间。Narain曾在受外媒采访时提到,在印度做一部真人短剧需要1-2个月,而制作《Raftaar》只用了三周。

而且全剧只花了100万卢比(约8万人民币左右),他对比道:“在印度制作一部包含类似飙车特技场景的短剧,成本至少800万卢比(约65万人民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GwaUo8

欧美日韩:各有各的壁垒,破墙之路漫漫

有“文化高地”之称的欧美日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今年10月,号称“韩国首批AI生成短剧”的《Met a Savior in Hell》和《Seoul: 2053》在Vigloo独家首播,还被《福布斯》报道了。

这两部剧制作水平不俗,前者是Vigloo自制的爱情剧,声称“仅用六周时间完成,成本降低了90%,制作周期缩短了一半”。后者是和韩国制作公司ZANYBROS合作的科幻剧。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ElbLl0

截图来自《福布斯》官网

平台CEO Neil Choi也对AI短剧充满厚望:“我们的愿景植根于人类创作者与AI的协作。利用AI提升故事讲述能力,扩大受众范围,并重新定义娱乐的无限可能。”

但似乎雷声大雨点小,两部剧上线后,既未产生投流数据、也未在Vigloo的社媒矩阵发布、平台也并不显示观看量,市场反馈至今成谜

日本方面,已有零星本土AI内容平台出现,但主要是小型公司试水,未有大平台入局

以专注于AI动态漫的BlinkToon为例,它于今年3月份上线,主打两性、耽美两大言情内容,涵盖都市、古装、异世界等题材。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GHgqxu

截图来自BlinkToon产品介绍页

该App由东京一家小型初创企业Taiyaki studio开发,据其官网介绍,公司致力于“重新定义动画的观赏体验”,并开出30-6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38万-2.77万)的月薪招聘2D动画师。

值得注意的是,它累计下载量约五万,内购收入刚过百,但并未覆盖日本市场,其下载量主要由美国市场贡献。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FElrBc

截图来自Taiyaki studio官网

作为动漫内销与出口大国,日本动漫行业长期受困于生产力低下。依赖人工手绘的制作模式固然能保证精美,但也导致了周期长、产能低的问题。

为此,确有从业者公开肯定AI的工具价值,如资深漫画家安彦良和便指出AI有助于提升效率、缓解行业压力。

然而在实践层面,业内仍心照不宣地追随传统的制作方式。由此可见,AI内容乃至AI漫剧在日本的大规模推行,依然面临不小的阻力。

目光转向美国内容市场,情况则更为复杂。

两年多前的大罢工,AI使用问题正是导火索之一,美国影视行业的主流力量对AI工具的态度不言自明。

北美短剧制作方Sparkland创始人Roger观察到,北美的影视工作者,工会,制片公司和影视学院,对AI都有一定的排斥。“AI在硅谷是火热的,但是在好莱坞是比较冷淡的。”

本质上,好莱坞的资本方对AI技术抱有复杂的心态:他们既看重AI大幅降低制作成本的能力,又要警惕其带来的双重挑战。

若直接公开支持AI,很可能引发编剧、演员等工会的强烈反弹,冲击行业稳定。若AI生成内容泛滥,也可能会让他们赖以生存的庞大IP库面临贬值。

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北美影视行业在拥抱AI时注定无法像国内同行那样义无反顾。

相比之下,被福克斯娱乐投资的欧洲公司Holy Water,则更放心地拥抱了AI,不仅在My Drama中融入AI互动的玩法,还开发了主打AI短剧内容的应用My Muse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Gv55iZ

截图来自Holy Water官网

即便如此,这家AI科技新秀公司也并未把AI短剧这一业务摆上主桌。

Holy Water负责人曾公开表示,MyMuse只是公司用来测试故事的工具,如果市场数据理想,就用真人演员重新拍一遍,上线到My Drama。

以校园题材短剧《Young Elite》为例,同样的题材、故事情节在两个App上一式两份,连开头都一模一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Fp8K3b

截图来自MyMuse(左)和My Drama(右)

原因很简单——AI短剧远没有真人短剧赚钱。My Drama今年Q3收获超900万美元收入、130万次下载。而MyMuse同期表现惨淡,季度收入仅10美元,下载量只有73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GZZ7kt

AI短剧出海:东南亚是“新手训练营”

将视线转回国内,AI短剧赛道正迎来高光时代。

在政策扶持、平台加码与技术开发的多重驱动下,市场预期水涨船高:可梦AI创始人熊昺辉预测,到2027年,AI短剧(包括漫剧)在千亿级微短剧市场中的渗透率将攀升至30%-35%;巨量引擎的数据则为这轮热潮再添一把火,预测国内漫剧市场规模年内将突破200亿元

然而,这份来自国内的“热度”,却似乎未能同步传导至海外市场。

目前,全球范围内专注于AI短剧的出海App尚无精确统计。

短剧自习室在现有的出海短剧App名单中,仅以应用详情是否包含“AI Drama”为关键词进行筛选,仅能得出11个结果;而包含“AI Anime/Cartoon/Comics”的App则不足5款。这一数量,在多达200余款的海外短剧App大盘中,实在微不足道。

尽管如此,通过对这些少量App进行抽样观察,我们仍可初步勾勒出当前AI短剧出海的一些策略雏形。

其一,AI真人短剧的精准试水。

以井英科技旗下Reel.AI为代表,平台聚焦女频题材的AI短剧,观众除了看剧,还可以在剧外和AI角色聊天。其完全由AI制作的英语短剧《Five Brothers》登陆多个海外榜单。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Fjy8Nl

截图来自Reel.AI产品介绍页

其二,现有出海短剧平台的板块化拓展。

昆仑万维旗下DramaWave了上线多部脑洞、玄幻类AI动漫,支持18种语言,官方数据显示其动漫内容人均观看时长超30分钟。中文在线称旗下FlareFlow已上线了多部AI漫剧,但其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未披露具体案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Im4cbA

图片来自“昆仑万维集团”公众号

其三,AI漫剧的垂直深耕。

典型如上海阿柯文化的WellToon,专注于平面清新画风的女性向AI动漫,覆盖校园、都市恋爱等细分题材。上海心影次元旗下的Elser.Al同样主打AI漫剧,只是画风变成三维,题材也更偏向成人向。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G4xlkc

截图来自WellToon产品介绍页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HginEC

截图来自Elser.AI产品介绍页

其四,融合剧情互动、情感陪伴等复合玩法。

如创亿影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PopShort.AI,集AI真人短剧、剧情互动与角色陪伴功能于一身,用户不仅能在其中观看短剧、选择剧情走向,还能在剧情之外与主角聊天,获得情感陪伴。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KhGQmBi5

截图来自PopShort.AI产品介绍页

尽管入局者涵盖头部平台与新锐企业,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得出行业整体仍处谨慎探索期。大平台虽有试水全球市场的举动,但未见大规模投入,新兴平台方面也尚未跑出有说服力的数据。

但若从区域市场的角度看,AI短剧的出海路径似乎正在循着当初短剧出海路径:从东南亚市场切入,进行技术与产品的输出

今年,南京炫佳科技正与广西有关方面共同打造东盟AIGC视听内容生产出海基地,致力于持续向东南亚输出AI短剧(包括漫剧);中国广西耀象文化与柬埔寨BKL传媒联合推出的Hi View平台在柬埔寨金边正式上线,发布首部柬埔寨AI短剧,并将持续进行AI技术输出。

去年,中文在线已经与新加坡最大媒体集团“新传媒”签署AI动态漫发行合作协议,24部AI动态漫作品陆续上线“新传媒”旗下的meWATCH平台,登陆新加坡市场。

即便如此,AI短剧的大规模出海仍处于“早期中的早期”。

参考成功短剧的出海路径,其前提是国内产能过剩,继而通过译制剧打开市场、获取增量,并辅以本土剧深耕。然而,当前AI短剧在国内虽增速迅猛,但整体存量面对国内市场仍是僧多粥少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入局者而言,眼下远未到分散精力开拓海外的时候,深耕国内才是当务之急。

结语

回到开篇的问题:海外AI短剧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整体来看,整个赛道仍处于“用AI讲故事”的初级阶段。印度的案例虽热度很高,但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欧美日韩的探索声势不小,却难掩实际成果的匮乏;而中国玩家的出海尝试,目前也仍以区域化、小步快跑的策略为主。

从技术演进来看,AI在短剧领域的应用已不可逆,它注定会成为内容生产中的一环。但技术的“能”与内容的“好”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鸿沟。

真正决定AI短剧未来的,不是它跑得有多快、省了多少钱,而是它能否跨越工具效率的层面,进入叙事艺术的层面——讲出真正值得被记住的故事。

毕竟,再强的算力,也替代不了共情;再新的技术,也取代不了人心对好故事的渴望。


来源:短剧自习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