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口镇的小巷被游客挤成早高峰,一口荔枝肉下去,手机先吃,朋友圈先赞——没人关心剧情,全在问:这菜谁家做的?
“吴石将军宴”上桌那一刻,比电视剧还热闹。
青口镇的小巷被游客挤成早高峰,一口荔枝肉下去,手机先吃,朋友圈先赞——没人关心剧情,全在问:这菜谁家做的?
陈鸿把答案写在菜里。
八道菜,道道有来路:爆炒双脆得十八秒出锅,差一秒就“老”;佛跳墙封坛的荷叶得用三坊七巷老井水泡,少一道香味就“薄”;最绝的是那道“荷包鱼翅”,拆骨不拆形,筷子一拨,整只鱼翅像将军披风“唰”地展开——网友弹幕刷屏:这哪是菜,是手办。
别光喊“仙”。
陈鸿把灶火当公开课:火候表贴在厨房门口,秒表踩得滴滴响;刀工步骤拍成15秒短视频,点赞超百万。
“技艺不进手机,就进博物馆。
”老爷子一句话,把两百年陈家家底抖成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平刀批薄”的45度角,比健身博主还详细。
流量落地最要紧。
闽侯县文旅局把“看剧打卡”升级成“吃菜考古”:上午昙石山遗址看4500年前的蒸器,下午官厅古厝吃同款蒸技的“蟳饭”,晚上回民宿,厨师长教你十八秒爆炒双脆——游客动线一条线,GDP一串数字:青口镇游客量翻两倍还多,酒店周末订得比春运火车票快。
非遗也跟着“蹭热点”。
“陈氏闽菜烹饪技艺”去年末刚入市级名录,今年就搬进课堂。
132名“闽菜师傅”第一期毕业,人手一把陈鸿监制的“薄刀”,刀背厚0.2厘米,刀刃却能片出0.02厘米的金枪鱼透光片——毕业考不看试卷,看鱼片透不透字。
学员们笑称:这是“厨师界的雅思”,出国都带刀。
最惊喜的是老外也追更。
美国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发来2024年邀请函,点名“荔枝肉”代表中国与秘鲁酸橘汁腌鱼对话。
陈鸿把邀请函拍照发抖音,配文:当年下南洋的福州人,把荔枝肉带到马来、印尼,如今绕太平洋一圈回家,算是“菜”的返乡团。
有人担心:火了之后会不会“变味”?
陈鸿早把后手备齐:数字档案库已上线,每道菜光谱、PH值、火候曲线全存档,后人复刻只要对照“菜谱DNA”,错不了。
苏文菁教授把这套玩法总结成“三个首次”——影视菜单完整复刻、闽菜技艺数字建档、文旅游学一体成型——话里透着骄傲:以后拍国产剧,别再道具假吃,直接来闽侯调档案,真菜真火真味道。
火归火,陈鸿每天还是5点起身,先吊一锅高汤,盯着汤面“鸡豆大泡”变“虾眼小泡”,才肯离灶。
有人问他:都成网红了,还守老灶干什么?
他把汤勺往锅里一沉,说:
“菜跟人一样,根在就不会飘。
今天游客尝的是350年佛跳墙,4500年蒸器,尝的是时间。
我把时间守住了,味道自然留得住。
”
临出门,他又补一句:
“下周剧组把《闽侯食单》原作摆进县博物馆,想看的手要快——门票限量,比将军宴还难约。
”
来源:敏锐冰淇淋TzoDA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