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瓜群众最近可能都刷到两个热搜:于正吐槽“短剧顶流难演长剧”,以及“短剧一哥”柯淳被长剧《不二之臣》退货的传言。一边是行业大佬泼冷水,一边是顶流演员遭遇尴尬,难道短剧演员真的被长剧市场“拒之门外”了?
吃瓜群众最近可能都刷到两个热搜:于正吐槽“短剧顶流难演长剧”,以及“短剧一哥”柯淳被长剧《不二之臣》退货的传言。一边是行业大佬泼冷水,一边是顶流演员遭遇尴尬,难道短剧演员真的被长剧市场“拒之门外”了?
但真相可能没那么简单!柯淳被退货的传闻很快被澄清——压根没正式官宣过,纯属乌龙;而于正嘴上说着“难”,自己剧组里却塞满了短剧演员:马秋元演了《金吾不禁》女二,刘擎、滕泽文进了《玉茗茶骨》剧组……
这波操作,属实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啊!
01 短剧顶流的“围城”:日薪2万,但天花板触手可及
短剧演员的生存状态,用“冰火两重天”形容再合适不过。头部演员如柯淳,靠《好一个乖乖女》这类爆款剧,能实现单日片酬2万+,一周涨粉150万,杂志封面一小时卖空8000本。
但高收入的背后,是“7天一部戏”的疯狂节奏:马秋元拍《桃花马上请长缨》时,连和导演讨论剧情都在哭,只为保持情绪连贯。
这种“快钱模式”看似诱人,实则隐患重重。短剧追求“三秒一个爽点”,演员表演往往夸张外放,而长剧需要“40集的人物弧光”,情绪得收放自如。
就像柯淳在《无限超越班》里演《少年的你》片段,被吐槽“霸总痕迹太重”,连搭档都笑场。郝蕾更是一针见血:“量变可能引发质变,也可能引发变质。”
02 长剧的“隐形门槛”:流量含金量不足,演技水土不服
为什么长剧剧组对短剧顶流又爱又怕?关键在于 “流量含金量”。短剧粉丝多集中在短视频平台,而长剧需要能拉动会员付费和广告转化的“有效流量”。
像马秋元、柯淳这样能打通全平台关注的短剧演员,其实是凤毛麟角。
更核心的是演技适配性问题。短剧要的是“瞬间情绪炸点”,比如5秒哭戏、吵架戏越激烈越吸睛;而长剧需要细腻的人物刻画,比如《月明千里》里一个眼神传递复杂心理。
曾有导演吐槽:“短剧演员试镜长剧,连家庭戏都演成咆哮体,根本不懂收着演。”
03 破局者已现身!他们这样撕掉“短剧标签”
尽管困难重重,但一批短剧演员正在摸索转型路径:
马秋元:靠《桃花马上请长缨》的扎实演技,被于正钦点出演《金吾不禁》。她的秘诀是“拼命三娘”式耕耘,甚至在片场哭到崩溃后继续打磨角色。
孙艺燃:上戏科班出身,在短剧《家里家外》中展现“电影级”表演,今年直接主演电影《醉刀客》,实现长短剧双线开花。
舒童:从“霸总专业户”主动求变,在谍战剧《沉默的荣耀》里演配角,靠反差感打破刻板印象。
04 行业变天?短剧不再是“过渡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长短剧的界限正在模糊。短剧制作成本已从几十万涨到千万级,拍摄周期延长至30天,题材也从“霸总”扩展到家庭温情剧。
另一方面,长剧也开始吸收短剧的强节奏叙事,比如《墨雨云间》就借鉴了短剧的“爽点”设计。
有制片人预言:“未来可能出现一种介于长短剧之间的新品类,演员不必非选一边站。”
就像柯淳,虽然错过《不二之臣》,但早已在长剧《炽夏》中杀青,后续资源并未断层。
短剧演员的“升咖”困境,本质是影视行业流量与质量博弈的缩影。但观众最终认可的,从来不是“长剧演员”或“短剧演员”的头衔,而是能否用表演打动人心。就像网友说的:“只要戏好,在哪儿演都是顶流!”
来源:小香干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