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几分钟内,原本平静美满的中产家庭生活瞬间崩塌,五岁的米洛凭空失踪,没有目击者,没有勒索电话,一桩离奇的失踪案就此展开。
在国产剧霸榜的豆瓣实时书影音热门榜中,一部9.2分的美剧成功突出重围。
今天聊聊这部口碑与热度双丰收的新剧——
《都是她的错》
《都是她的错》改编自安德烈娅·玛拉的同名悬疑小说,以一个所有家长都无法承受的噩梦拉开序幕。
莎拉·斯努克饰演的玛丽莎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律师,同时也是一位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母亲。
某天,她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对方自称是儿子米洛同学的母亲,邀请米洛到家中玩耍。
结束工作后,玛丽莎按照短信中的地址前去接儿子,却遭到开门住户的否认,称从未邀请过米洛。
当她联系上儿子同学真正的母亲珍妮时,得到的答案同样是“从未发出邀请”。
短短几分钟内,原本平静美满的中产家庭生活瞬间崩塌,五岁的米洛凭空失踪,没有目击者,没有勒索电话,一桩离奇的失踪案就此展开。
玛丽莎的家庭迅速陷入混乱却又异常团结,丈夫彼得、有药物依赖的小姑子莉亚、坐轮椅的小叔子布莱恩,以及有赌瘾的公司合伙人科林,都加入到寻找米洛的行列中。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背后隐藏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失踪当天,家里的保姆凯莉恰好请假且失联,成为警方首要怀疑对象;
玛丽莎的合伙人科林赌瘾复发,欠下巨额债务,是否会为了钱参与绑架?
丈夫彼得与弟弟妹妹的关系看似亲密,实则暗流涌动,他对家庭事务的过度掌控和对育儿细节的陌生,都让这个角色蒙上了一层可疑的面纱。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围绕着珍妮一家展开,达科塔·范宁饰演的珍妮同样面临着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困境,她的丈夫逃避育儿责任,将所有家庭重担推给她,这让两个因孩子失踪案产生交集的母亲迅速产生了共鸣。
警方的调查陷入僵局,绑匪既没有与家庭成员产生直接交集,也没有提出赎金要求,案件的迷雾越来越浓。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显得疑点重重,仿佛人人都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玛丽莎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在向她隐瞒真相:
小姑子莉亚长期活在“导致弟弟残疾”的内疚中,而这份内疚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小叔子布莱恩看似温和,却对哥哥彼得有着难以言说的依赖与畏惧;
丈夫彼得表面上是事业有成、顾家爱妻的完美男人,可在警方询问米洛失踪当天的穿着时,他只能说出“金发”这一个特征,与玛丽莎对儿子衣着细节的精准描述形成鲜明对比。
剧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对“绑匪”凯莉的身份揭秘上。
随着线索的拼凑,观众得知凯莉的真实身份是约瑟芬·墨菲,而这起绑架案的背后,隐藏着一桩尘封六年的往事。
六年前,玛丽莎、彼得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与约瑟芬及其新生儿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
事故后,彼得是唯一清醒的成年人,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夭折,而约瑟芬的孩子尚且存活,且误以为约瑟芬也已死亡。
为了维持自己完美的家庭形象,彼得做出了一个自私到极致的决定——调换两个婴儿,将约瑟芬的亲生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这个孩子就是如今失踪的米洛。
约瑟芬并未死亡,幸存后的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孩子。
她通过米洛身上一种罕见的神经特征(联觉症)确认了亲子关系,这种特征在她自己身上同样存在。
对于约瑟芬而言,她并非随机绑架,而是要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孩子。
多年来,她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被当作“天赋”的特质,在自己这个贫穷的生母身上却被视为“精神不正常”的佐证,阶级的鸿沟让她明白,通过合法途径夺回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她精心策划了这场绑架,试图带着儿子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开始新生活。
剧情的高潮在多重真相的碰撞中到来。
约瑟芬的绑架计划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玛丽莎的合伙人科林在混乱中意外身亡,他的死亡并非约瑟芬蓄意谋杀,更多是源于自身的愧疚与救赎欲。
彼得在得知约瑟芬的真实身份后,为了掩盖六年前的谎言和调换婴儿的罪行,先后杀害了试图揭露真相的罗布和约瑟芬。
而玛丽莎在弄清所有真相后,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一边是自己疼爱多年的儿子米洛,一边是双手沾满鲜血、欺骗了自己六年的丈夫。
最终,她选择用毒药结束了彼得的生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复仇与保护。
警探阿尔卡拉斯的这条副线,为剧情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张力。
他有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儿子,为了让儿子能在特殊机构获得一个宝贵的入学名额,他不惜销毁关键证据,与权力阶层做交易。
当他查清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后,选择了默许玛丽莎的“法外正义”,以结案的方式让这场家庭悲剧尘埃落定。
而玛丽莎与珍妮也形成了坚实的女性同盟,她们都曾在父权制的束缚下挣扎,最终都摆脱了不负责任的男性,带着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剧集的结尾,两个女人喝着酒,微笑着看着孩子们玩耍,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却暗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都是她的错》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用悬疑剧的外壳,包裹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议题。
剧名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反讽,从剧情开始时社会对玛丽莎“育儿疏忽”的指责,到中间对珍妮、约瑟芬的怀疑,剧集引导观众不断将“过错”归咎于女性,最终却揭示了彼得才是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
这种结构性反转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迫使观众反思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完美母职”枷锁——当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时,社会往往第一时间指责母亲,却忽视了父亲在育儿中的缺位。
玛丽莎作为职业女性,既要在职场上打拼,又要承担大部分育儿责任和隐形家务,这种双重压力是无数现代女性的真实写照。
而珍妮的丈夫逃避家庭责任、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模样,更是现实中许多家庭的缩影,让女性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剧集对阶级鸿沟的刻画同样入木三分。
约瑟芬与玛丽莎的境遇对比堪称残酷,同样的神经特征,在富裕家庭的米洛身上被视为天赋,在贫穷的约瑟芬那里却被当作缺陷;
约瑟芬明明是米洛的生母,却因为阶级差距,连通过合法途径夺回孩子的机会都没有,而彼得凭借优渥的家境和资源,轻易掩盖了调换婴儿的罪行。
警探为了儿子的入学名额不得不向权力妥协的情节,更揭露了阶层固化下的不公——
富人可以轻易获得优质资源,而普通人即便拼尽全力,也可能难以触及别人的起点。
这种阶级差异并非通过激烈的冲突展现,而是隐藏在剧情的细节中,却更具穿透力,让观众看到贫富差距背后的道德失衡与社会不公。
在现实生活中,“完美母职”的枷锁依然存在,阶级差距带来的机遇不均也从未消失,但剧集告诉我们,女性不必被“过错”定义,不必在困境中独自挣扎。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