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别急着骂“营销噱头”。点开预约页,满屏弹幕不是“期待”而是“怕抢不到”,像极了当年春运抢火车票。原因很简单:演员名单一甩出来,短剧粉直接原地过年。李柯以、王培延、赵廷义……这些名字在竖屏里就是票房保证,粉丝基础加起来破亿,平台连预告都懒得剪,光靠剪影海报就能
剧本还没写完,预约已经飙到500万,这剧要是翻车,整个短剧圈都得跟着脸红。
先别急着骂“营销噱头”。点开预约页,满屏弹幕不是“期待”而是“怕抢不到”,像极了当年春运抢火车票。原因很简单:演员名单一甩出来,短剧粉直接原地过年。李柯以、王培延、赵廷义……这些名字在竖屏里就是票房保证,粉丝基础加起来破亿,平台连预告都懒得剪,光靠剪影海报就能冲上热搜。
有人纳闷,短剧不是一直“土味五分钟,看完就忘”吗?怎么突然成了香饽饽。数据摆在这儿:2024年短剧市场预计破600亿,用户规模5亿,平均每人每天刷8集,时长赶超晚高峰地铁。观众不是变闲,是变精。通勤电梯里、外卖等餐的间隙,大家需要“秒爽”而不是“烧脑”。长剧要铺垫,电影要出门,短剧把高潮剪成30秒,刚好够一趟电梯往返,爽点密度堪比压缩饼干,饿的时候来一块,顶饱。
《十八岁太奶奶》把“爽”字玩到极致。官方简介只有一句话:萝莉脸御姐身的太奶奶,回村整顿不争气的孙子。返老还童+家族逆袭,buff叠满。年轻人吃“反差萌”,中年人吃“长辈逆袭”,弹幕里“爽”字刷屏,情绪价值直接拉满。平台后台数据显示,预约人群里18-35岁占七成,女性用户超六成,她们平时追甜宠,现在想看点“带劲的大女主”,哪怕这位女主按辈分得叫太奶奶。
更狠的是“预约制”这把刀。过去剧组先拍后播,砸钱拍完发现观众不买账,只能认赔。现在倒好,剧本才写两集,平台先放预约入口,数据好就加钱加集,数据差直接腰斩,连布景都省得拆。观众用点击投票,制作方用钱包避险,一拍即合。业内悄悄传:这部短剧如果首播破千万,平台将直接给第二季开绿灯,演员片酬翻三倍,编剧现场加更,爽文照进现实。
幕后还有一条暗线:演员跨界。李柯以原本拍长剧,片酬按天算,拍短剧按集算,看起来掉价,实则涨粉十倍。竖屏拍摄周期短,一个月能轧三部,曝光度吊打长剧半年空档。网红孟娜更直接,把直播间粉丝带进剧组,预告片里她一句“家人们,这次我演你们小姑”,弹幕瞬间刷屏“冲”。流量明星+头部网红,长短流量汇成一条河,平台坐收渔利。
当然,也有人担心“虚火”。500万预约里到底多少是真人?评论区出现一模一样的文案,被质疑灌水。平台回应:预约需绑定手机号+人脸识别,一个身份证只能点一次。听起来严格,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黄牛早就开发出“代预约”业务,50块一次,截图给好评。数据水分就像海绵,挤一挤总有。可就算挤掉两成,剩余400万依旧能让广告商挤破头。品牌方已经提前占位,预告片里那杯奶茶、那款面膜,镜头停留三秒,报价七位数,比正片还贵。
观众在爽,平台在数钱,只有传统影视公司坐在会议室里沉默。过去他们笑短剧“low”,现在发现“low”能换流量,流量能换市值。某上市影业内部连夜开会,主题只有一行字:我们也要做短剧,预算先批一个亿。可他们忘了,短剧的快不只是短,更是“随地大小爽”的接地气。写字楼里憋出来的台词,永远不如片场即兴的“家人们”来得带劲。等他们写好PPT,观众早被下一部“未拍先火”勾走。
说到底,大家争的不是剧,是注意力。五分钟可以刷一集短剧,也可以刷十条短视频,谁先把情绪喂饱,谁就赢。《十八岁太奶奶》把“爽点”做成预制菜,加热30秒就能吃,还贴心附赠“家族群吵架”彩蛋,让观众在地铁里憋笑到抖肩。你可以说它套路,但它精准戳中了“想立刻爽又怕浪费时间”的集体焦虑。就像深夜的便利店关东煮,谁都知道汤底一样,还是愿意花十块,因为热汤下肚那一刻,是真的暖。
剧还没拍,口碑已经两极。有人押它会刷新短剧天花板,也有人等它翻车好截图做表情包。无论结果如何,它已经把“预约制”推成行业标配,下一部“未写先火”的剧已经在路上。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参与一场大型“爽点”实验。至于实验会不会爆炸,谁在乎?反正五分钟后,还有新的爽点上线。
来源:文艺科里4a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