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喜》开局宣传得明明白白:童瑶的沈明珠、蒋欣的许知夏,两条命运平行又交错,一起扛剧。可播到中段,观众愣是数不清冯美奇到底换了几套职场套装,却想不起许知夏上一次完整说完三句台词是哪一集。数据更直接:豆瓣开分6.8,一个月掉到6.2,热评区高赞清一色在问“编剧是
“双女主”三个字在海报上印得最大,结果点开正片,蒋欣的戏份被剪得还不如小姑子的一场相亲戏多,这谁受得了?
先别急着骂演员,真正让人窝火的是剧本的“偏心”。
《四喜》开局宣传得明明白白:童瑶的沈明珠、蒋欣的许知夏,两条命运平行又交错,一起扛剧。可播到中段,观众愣是数不清冯美奇到底换了几套职场套装,却想不起许知夏上一次完整说完三句台词是哪一集。数据更直接:豆瓣开分6.8,一个月掉到6.2,热评区高赞清一色在问“编剧是不是把蒋欣的剧本落打印机里了?”
配角加戏不是原罪,坏就坏在“加”得毫无章法。
冯美奇、大倪、小胡、许知冬、袁碧晨……单拎出来都挺可爱,凑一起就像一桌菜全是配料,没有主盘。观众不是嫌弃配角出彩,而是害怕主线被冲散。沈明珠的复婚犹豫、许知夏的牢狱前史,原本该针锋相对,现在被拆成碎片,塞在别人的婚礼吵架、职场八卦里,情绪刚蓄上来,镜头就切走。那种“正要吃口热的,菜被端走”的憋屈,比纯粹的烂剧更难受——烂剧让人死心,半烂不烂才最吊人胃口。
蒋欣这边更尴尬:二番头衔摆着,实际镜头量跌到三番开外。
业内有个默认规则,演员合同里会写“不少于多少分钟有效戏份”,但“有效”二字弹性巨大。可以拍你背影,可以剪你反应,可以一句画外音就算出场。于是观众看到许知夏总在别人嘴里“很忙”“很惨”,却看不到她到底怎么忙、怎么惨。粉丝刷出五千万阅读的话题#许知夏值得更多镜头#,剧方回应轻飘飘:“后面会回归主线”。翻译过来就是:先忍忍,忍到收官也许能捡点残羹。早干嘛去了?
有人把锅推给“群像剧”趋势,说现在观众爱看成色丰富的群戏。
可群像不是乱像。《三十而已》里也有钟晓芹、顾佳、王漫妮之外的支线,但每一次支线都替主线回答一个问题:女人到底该活成什么样?支线完成使命就退场,绝不抢戏。《四喜》的支线却像脱缰野狗,跑出去就不回来,留女主在原地干等。观众不是怕看配角,是怕看不到“答案”。
再往深扒,是创作端的“安全牌”心态。
双女主戏,女性冲突、女性互助都要写,分寸稍偏就被骂“雌竞”“悬浮”。写配角最安全:吵架可以撒狗血,恋爱可以工业糖精,反正不碰主线价值观。于是镜头一窝蜂涌向配角,既水时长,又躲争议。最后观众看到的,是“想看的不敢写,敢写的拼命加”,主副倒置,两头落空。
蒋欣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往前数,《流金岁月》里倪妮的戏份也曾被吐槽不如奶奶多;《欢乐颂3》新五美官宣时,粉丝先问“谁拿一番谁拿工具人”。观众对“双女主”越来越敏感,是因为这个词早已超额透支信任。海报上写“双女主”,观众自动脑补“双倍爽感”,结果播出变成“双倍失望”,落差更大。剧方吃尽性别红利,却不愿承担对应的叙事风险,最终反噬的是演员——童瑶被说“平”,蒋欣被说“边缘”,其实她们只是照着剧本演,剧本却把她们当背景板。
接下来还能怎么救?
制片人放话“后期回归主线”,可电视剧是线性播出,流失的观众不会自动回流。最现实的做法,是加更“导演剪辑版”——把许知夏的完整线提前放出来,哪怕作为付费彩蛋,也能让角色立住。再拖下去,评分跌破6是小事,蒋欣下一部戏的议价能力、观众对“双女主”标签的信任度,都会跟着打折。剧方可以拍屁股做下一部,演员被消耗的是真金白银的职业生涯。
观众其实很好哄:主线清晰,配角添彩,情绪给够,就能鼓掌。
怕的是把观众当傻子,拿“群像”当遮羞布,水完集数算完成任务。下次再吹“双女主”,先把剧本秤一秤,到底谁扛剧谁陪跑,别等开播才让人扒镜头时长。毕竟,大家点开播放键,是想看两个女人怎么翻盘,不是看小姑子怎么挑婚纱。
来源:顶级海浪ejiS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