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100问 | 抗战题材微短剧掀观看热潮,如何以小体量激活新表达?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0 04:34 2

摘要:主编温静导读:自2025年6月起,《燎原之重回1938》《怒刺》《归来方知山河重》等十余部抗战题材微短剧陆续上线,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形成了持续升温的观剧热潮。抗战题材微短剧掀观看热潮,如何以小体量激活新表达?

主编温静导读:自2025年6月起,《燎原之重回1938》《怒刺》《归来方知山河重》等十余部抗战题材微短剧陆续上线,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形成了持续升温的观剧热潮。抗战题材微短剧掀观看热潮,如何以小体量激活新表达?

抗战题材微短剧掀观看热潮,如何以小体量激活新表达?

叙事上,打造链式叙事结构。利用微短剧叙事时间的跳跃性,在重大主题下串联多个情节独立、但又相互嵌套的历史事件,从地理坐标、时间节点、精神谱系等维度实现主题统一,以时空重现打造沉浸式情境体验,实现“小切口、大主题”。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ObTnHL

内容创作方面,一是深耕史实,以真实史料为背景,精心雕琢细节,用真实感建立信任流量,让观众相信故事;二是创新语态,采用“梦回”“穿越”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从当代青年爱好点切入,引发情感共鸣,将“硬题材”软着陆;三是技术赋能,借助AI等技术强化人物神态细节,还原历史场景,提升内容感染力,以沉浸感沉淀价值流量 。

表现手法上,形塑虚实相映手法。“虚”的层面,通过现代元素与历史场景碰撞、梦境设定等带来戏剧张力,合理化虚构情节;“实”的层面,严格遵循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原则,以真实史料和细节还原呈现历史厚重感。

资源整合层面,借助经典长剧IP的影响力,精准承接原剧观众情感积淀,实现“一个IP、多重表达、持续增值”,为微短剧传播蓄能,也延续经典价值。

小体量引爆广传播

融媒接力声量澎湃

自2025年6月起,《燎原之重回1938》《怒刺》《归来方知山河重》等十余部抗战题材微短剧陆续上线,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形成了持续升温的观剧热潮。

体量小并不影响它们的传播影响力。《怒刺》以30集、总时长约6.6小时的体量,在红果短剧、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等多平台播出,7天累计播放量突破1亿次;《燎原之重回1938》在红果平台上线24小时热度突破2810万,后续还在浙江卫视频道黄金时段两轮播出,全国累计收视1982.6万人次,各集收视率稳居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前列 。《坐标》在芒果TV、湖南卫视黄金时段同步播出,网络端上线一周累计播放量达4234.1万次,电视大屏端全国累计收视破百万人次,单集最高位列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第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Pvf3A1

这些微短剧为适配电视大屏播出场景,从竖屏转向横屏,实现了从“指尖”走向“客厅”的跨越。这种跨平台、跨屏幕的传播方式,不仅为电视大屏传播增添了活力,也借助主流舆论阵地进一步释放了自身传播声量。随着新作持续上线,形成了多平台广泛触达、接力亮相热度不减的强劲传播态势,让抗战题材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新表达解锁大流量

破圈引流激活共鸣

(一)深耕史实,以真实感建立信任流量

真实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对于抗战题材微短剧来说更是如此。《龙门茶馆》《贝家花园的秘密》《马背摇篮》等多部微短剧以真实史料为背景,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用真实感为作品引流。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的《贝家花园的秘密》在真实历史建筑贝家花园取景拍摄,特邀法国演员演绎真实人物贝熙叶医生。制作团队深入研究历史资料,细致复现1940年代的历史细节,从建筑风格、人物服饰到生活器具等,都力求还原历史真实。该剧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并肩抗战的奋斗历程,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网友们被其真实的呈现所吸引,持续追更,最后一集刷屏评论“国际友人显真情”“完结!这种剧多拍!” 。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RkpiwF

(二)创新语态,以共鸣感转化情感流量

在内容创作上,抗战题材微短剧积极创新语态,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硬题材”的“软着陆”。《燎原之重回1938》《请回答1937》《山河回响》等多部作品通过“梦回”“穿越”等形式,让受众在快节奏叙事中“闪回”历史现场。

《燎原之重回1938》设计了无限循环的穿越结构,让当代青年在谍战困局中开展实景“剧本杀”。主角不断穿越回1938年,在一次次的循环中积累经验、化解危机,同时也逐渐理解和传承了革命精神。这种以当代青年爱好点切入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成功引发了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TZPQ91

(三)技术赋能,以沉浸感沉淀价值流量

AI等新技术的发展为抗战题材微短剧注入了全新的表达活力,为历史叙事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坐标》依托全流程AIGC技术生成历史场景,生动刻画了八路军指导员、测绘专家周秀兰在狱中以假地图诱敌深入的英勇事迹。通过AI技术,影片能够强化人物神态细节,高度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观众在弹幕中感叹,“这眼神和爷爷讲述的英雄形象一模一样” 。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UjtQ5e

《晴空之下》创新采用“真人演绎 + 微纪录影像 + AIGC”融合叙事模式,运用AIGC技术呈现虚拟交互画面,并嵌入“六五”大隧道惨案等真实历史影像资料。观众在虚实交织的影像中感受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打造重大主题叙事

的链式结构

微短剧诞生于移动视听传播的媒介语境,“微”和“短”使其叙事节奏快、内容轻量化,契合移动语境下用户的接受特点,但也容易面临叙事断裂、情节粗糙等负面评价。而2025年的一些抗战题材微短剧通过打造独特的链式叙事结构,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以《归来方知山河重》为例,该剧在“纪念抗战胜利”这一重大主题下,呈现了处于抗日战争不同时间切面的历史事件。全剧分为5个单元,主人公子涵在梦境中,相继来到1937年杭州钱塘江大桥被炸毁、1938年乌斯浑河畔八女投江、1940年前后白洋淀雁翎队游击战、1943年刘老庄阻击战前战士火线入党、1942年太行山黄珏跳崖等现场。

每一次深入历史的探寻,都成为震撼灵魂的“重新发现”,梦境中的一幕幕让子涵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段历史。他醒来后,根据梦中的一切将历史照片精心筛选与整理,最终完成了一次具有冲击力的课堂汇报。屏幕前的观众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也被一次次触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XJDOBn

这些事件本身故事完整、情节独立,但在统一主题的牵引下,事件之间形成相互嵌套、彼此互文的关系逻辑,使微短剧呈现出独特的链式叙事结构 。从地理坐标看,从江南水乡到北国雪原,从湖沼平原到太行山区,地理空间的多样性构建出全民抗战的立体画卷;从时间节点上,5个历史节点涵盖抗战初期防御、相持阶段游击战、战略反攻准备等关键阶段,串联起生动全面的抗战记忆;从精神谱系而言,从工程师茅以升的科技报国到八女投江的集体牺牲,从雁翎队的智慧抗战到刘老庄连的对党忠诚以及黄珏烈士的宁死不屈,描摹出相对完整的英雄精神谱系。

这种链式叙事结构的达成,巧妙利用了微短剧叙事的“时间坍缩”特征。基于微短剧叙事时间上突出的非连续性,使主人公置身于一幕幕悲壮的抗战现场,集中展现英雄烈士的无畏瞬间,用极具感染力的生动情境呈现抗战历史。其为微短剧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提供了鲜活范例:在尊重事实框架的前提下,以时空重现打造沉浸式情境体验,以事件串联共现重大主题话语空间,在细节真实中提升微短剧宣传效力,最终实现“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目标。

建构“情节—情绪—情感”

三元共振机制

网络微短剧能让人快速“上头”,原因之一在于其强烈的戏剧性和密集的情节“爆点”,多数建立了“情节—情绪”触发机制。而优秀的抗战题材微短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建构了“情节—情绪—情感”三元共振机制。

战争题材天然蕴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抗战题材微短剧基于自身集中紧凑的叙事特点,以战争情节的密集冲突带给观众丰富的情绪体验 。《怒刺》凭借独特的艺术特点,让烽火岁月中的奋斗与坚守跃然屏上,直抵人心。该剧以华北抗日锄奸团的真实史料为蓝本,背景设定于1937年天津沦陷、日军扶植傀儡政权的危难之际。作品聚焦叶清轩、白鸽等爱国青年,展现他们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信仰抉择,讲述中华儿女顽强抗敌的感人故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ZQGIYi

该剧采用微观史叙事策略,以小人物成长折射大时代变局。叶清轩、白鸽等角色的命运轨迹,并非孤立的个体故事,而是抗战年代无数爱国青年的精神缩影。叶清轩利用日伪治安军司令齐克敏外甥的身份作为掩护,在敌后开展斗争。锄奸团的年轻战士白鸽在战火洗礼中不断磨炼,在运输抗币、掩护同伴建立电台等任务中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虽从家仇私怨出发,却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下逐步实现精神升华,最终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救亡的洪流,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剧终之时,叶清轩那句“我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我们”,既是对个人信仰的总结,更超越时空,升华为正义力量不可阻挡的集体宣言。

在“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刻画中,抗战题材微短剧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刻诠释。这种由真实可信的矛盾冲突所驱动的“情节—情绪—情感”共振机制,是运用微短剧开展重大主题宣传、进行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

形塑革命历史题材

的虚实相映手法

微短剧叙事时空的跳跃性使其故事背景常做模糊处理,呈现深度虚构特征。但抗战题材微短剧通过虚实相映手法,迈向了历史、艺术和现代交融的可能世界。

在“虚”的层面,以《归来方知山河重》为例,现代元素与历史场景的碰撞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子涵身着现代服装出现在抗战时空,其着装与战场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抗战英雄与子涵从短暂的试探磨合到共同御敌抗争。子涵的手机这一虚构情节成为连接抗战历史与现代中国的重要纽带,他用手机展示现代钱塘江大桥照片、帮女兵照镜子、为雁翎队拍照等情节,让手机屏幕镜像映射出当代国人对英雄先烈的缅怀与敬意 。而梦境的设置为这些虚构情节提供合理化解释,使剧集跳出微短剧常被诟病的逻辑反常、脱离现实等问题。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bDc7AS

在“实”的层面,抗战题材微短剧严格遵循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原则。《归来方知山河重》中每个单元故事均有确切史料支撑;《形意山河之火力拳开》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制作,剧情围绕日军侵华时期晋中地区展开,摄制组赴实地取景,在角色遴选、场景搭建及服饰道具等环节严格考据 。这些微短剧通过真实史料和细节还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资源整合IP联动

激活微短剧创新潜力

经典长剧IP为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提供了高起点的观众基础,让多部微短剧未播先热。《山河回响》集结《亮剑》原班人马,瞬间点燃几代观众的回忆,抖音.6亿人次关注 。观众们看到熟悉的演员再次演绎抗战故事,仿佛回到了当年观看《亮剑》的时光,评论刷屏“一部剧统一两代人审美”“我爸刷到后火速拉我入坑,看得热血沸腾!” 。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dOthDN

即将播出的《延乔兄弟》作为《觉醒年代》的续集,续写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革命精神。这种微短剧与经典长剧IP的联动,精准承接了原剧观众的情感积淀,为自身传播强势蓄能。同时,以创新叙事延续经典价值,让经典长剧内容在新媒介环境中持续释放影响力,实现“一个IP、多重表达、持续增值”的长效价值,也为抗战题材微短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faCIGI

2025年播出的抗战题材微短剧以小体量承载大主题,通过新表达、新叙事、新技术以及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创新,成功激活了抗战故事的新表达,实现了破圈传播,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它们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作理念的持续创新,抗战题材微短剧有望在影视市场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ffgPmEKy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