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2》遭质疑!前TVB主播批剧情离地,萧定一称浪费好演员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1-20 01:04 2

摘要:“刚毕业的内地实习生靠一台无人机救活整间电视台”——这条剧情一出,香港社交群组直接炸锅,有人笑到手机掉地上,有人气得想关电视,而TVB收视表却显示《新闻女王2》首周20.9点,稳拿冠军,两边数据活生生打在脸上,尴尬又热闹。

“刚毕业的内地实习生靠一台无人机救活整间电视台”——这条剧情一出,香港社交群组直接炸锅,有人笑到手机掉地上,有人气得想关电视,而TVB收视表却显示《新闻女王2》首周20.9点,稳拿冠军,两边数据活生生打在脸上,尴尬又热闹。

先别急着骂“离地”,把镜头拉回第一集:记者同时遥控几十架无人机,政府零警告直接干扰,机群瞬间坠海。资深经理人萧定一截图连发三问,“香港哪个记者有这预算?哪个部门敢这样击落?编剧把观众当傻瓜?”帖子一晚过万转发,连平时不看电视的IT男都出来科普:民用频段干扰没那么玄,真要有这技术,送外卖早用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I31hIX

广告植入更戳本地观众神经。剧情里,主角随手递上一盒内地品牌牛奶,镜头还贴心给两秒特写;暴雨直播现场,背景板印着内地电商大字,香港超市根本找不到。萧定一直言,“讨好金主也讲基本法,港剧招牌不能这么卖。”一句话把不少人心里嘀咕直接喊出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Jgt7Ly

前TVB财经台主播孙雪祺没骂剧情,她只放了两张对比图:左边是剧中主播对着提词器微笑,右边是她自己旧照——桌前摊着天文台通告、手改稿子、三色笔迹密密麻麻。“真实主播连‘局部地区’三个字都要自己删,怕观众听不懂。”她淡淡一句,让“新闻专业”四个字瞬间有了重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Mv6hCC

TVB官方回应来得很快:商业剧需要戏剧张力,无人机桥段是为了“突出行业竞争”,广告比例会“聆听观众声音再调整”。声明挑不出毛病,却像把皮球踢回观众席——你嫌假,我说是戏;你嫌多,我说再研究。一句话,预算已花,片子已拍,改不了太多。

观众迅速分成两队。支持派多为“演员粉”:佘诗曼气场两米八,黄宗泽一笑值回电费,剧情bug当彩蛋,爽就行。反对派却越扒越气:港剧最值钱的是“贴地”,现在连茶餐厅景都少,清一色玻璃幕墙,像把CBD搬来香港。“我们不是讨厌内地品牌,而是不想在港剧里看出‘他乡”。”一位网友留言获千赞,精准道出失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PZrLAG

有人翻出旧剧《新闻女郎》做对照:当年女主跑台风直播,雨伞被吹翻,镜头摇晃,主播当场爆粗,观众却看得热血。没有无人机、没有植入,一样拿30点。差距在哪?是钱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R17A0Z

再往深看一层,争议背后其实是“港剧身份”的焦虑。香港市场小,靠内地平台预购才能开机;品牌金主多来自内地,预算过半。编剧想写“香港味道”,台词却要过两地审查;演员想演小人物,预算却要求大场面。左右拉扯,最后成品像夹生饭——观众嗅得出米心没熟。

那能不能干脆放弃内地资金?现实更骨感。TVB年报显示,去年内地业务贡献收入近四成,放弃等于自断一臂。香港广告市场连年萎缩,本地品牌投放预算连拍短剧都不够。换句话说,不是剧组想“离地”,而是地面本身在塌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UByUl3

但观众不会管财报,他们只认感觉。打开电视,想看到自己熟悉的街景、听得懂的玩笑、闻得到的奶茶味。当这些被“无人机”“牛奶盒”取代,就像回家发现客厅被改成样板间,哪哪都不对劲。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RmXNlIDs

短期看,《新闻女王2》收视仍稳,话题更热,广告商笑哈哈。可“口碑裂缝”一旦扩大,下一部剧想再让观众回来,得花双倍力气。毕竟遥控器在手,转台只是一秒的事。

留给TVB的时间不算多。要么继续用“戏剧化”当挡箭牌,把港剧最后一点“贴地气”磨光;要么在剧本阶段就留一条缝,让本地编剧把真正的生活写进去——哪怕少几组无人机,多几场暴雨里狼狈的直播,观众都会记得:这才是我家的新闻台。

来源:正义凛然画板HzbHXi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