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一块酥皮塞进嘴里,咔嚓声还没落地,弹幕已经笑疯:“这姐们咬的是空气吧?
把一块酥皮塞进嘴里,咔嚓声还没落地,弹幕已经笑疯:“这姐们咬的是空气吧?
”镜头切回杨紫,嘴角连点糖霜都没沾,糕点却缺了个完美半圆——后期老师手一抖,把“假吃”二字直接P在了屏幕上。
三亿阅读,就这么来的。
观众不是第一次被糊弄。
去年冬天,许凯在《仙剑六》里嚼了个寂寞,吐掉的镜头被场记随手发进微信群,十分钟内转遍全网,工作室道歉信比剧本还长。
更离谱的是那部S+古偶,演员只负责张嘴,AI把食物逐帧贴进去,咀嚼频率像节拍器,精准得吓人。
技术越发达,饭越假,味儿越馊。
直到霍建华端着烤盘出来。
肉滋啦一声,油花溅到镜头,他烫得直缩手,却舍不得吐,边吸凉气边往下咽。
那场戏没台词,豆瓣却打出8.4,同款烤盘第二天卖断货。
网友总结得狠:真吃不是敬业,是基本人权——观众有权隔着屏幕闻到孜然味。
平台先坐不住了。
爱奇艺上线“真香挑战”AI,识别到假吃自动弹弹幕:别嚼了,饼都没缺口。
腾讯视频更绝,请一千个美食博主当“吃戏公证员”,假镜头直接打回重拍。
横店顺势开起“生活化表演工作坊”,米其林厨师教流量生嚼香菜、吞火鸡面,学费比私教课贵三倍,名额还靠抢。
北电干脆把“吃”写进必修课。
表演系学生得先拍一百小时进食纪录片,从海底捞辣到哭,到煎饼果子凉透,全部素颜直出。
系主任放话:连饭都不肯真吃,还谈什么信念感。
数据也凑热闹,《Nature》子刊发文:真吃能让观众大脑镜像神经元狂亮, empathy值直接翻四倍——简单说,就是馋哭你。
行业公约跟着落地:非特殊理由假吃,算劣迹,扣信用分,影响评奖。
金鸡奖今年首设“最佳生活化表演奖”,霍建华凭“痔疮戏+烤肉戏”双杀提名。
颁奖礼后台,老霍摆摆手:没技巧,真烫,真疼,真香。
现在剧组开机,场记板一打,道具师先问演员忌口吗,不忌口就直接下锅。
金晨在《南来北往》里干掉第四十碗面,胃药当零食嚼;剧组干脆设“吃戏NG奖”,真咽一条奖两千,当天现场飘满现金味道。
有人算过,这预算比后期AI贴图便宜一半,还顺手冲上热搜,血赚。
食物是最低成本的共情。
它不需要特效,不需要替身,只要演员肯把人类的馋、饿、烫、爽原封不动演一遍,屏幕外的人就能瞬间接到信号:哦,原来你也怕烫,原来半夜的烧烤就是救赎。
连最苛刻的弹幕也心软:看他被烫到,我居然跟着嘶了一声,算了,原谅他上次假吃。
所以,当下一部剧再出现“空气咬饼”,观众可能懒得骂,直接点叉。
市场已经给出答案:真吃不一定爆,假吃一定翻车。
毕竟,故事可以编,香味没法P。
来源:快乐的熊猫Z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