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才播十天,评分就从8.4掉到7.1,热搜上全是‘爷青结’,可它依旧死死钉在热度榜第一——这种撕裂感,比任何鬼案都吓人。”
“才播十天,评分就从8.4掉到7.1,热搜上全是‘爷青结’,可它依旧死死钉在热度榜第一——这种撕裂感,比任何鬼案都吓人。”
点开弹幕,满屏飘着“这不是我认识的唐诡”。
有人把进度条拉回第一季,对比《长安红茶》里那口井的寒气,再切到第三季新更新的“朝堂斗嘴”,落差像一口凉掉的茶,又苦又涩。
差评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观众在连刷三集后,发现熟悉的“诡”味被权谋的“咸”盖住了,嗓子发干,才忍不住打低分。
最刺眼的槽点,是“生日礼物”四个字。
古代人再豪横,也不会把横刀当生日惊喜说出口,台词一落地,屏幕外的考据党直接出戏。
更尴尬的是,苏无名前一秒还在推演凶手轨迹,下一秒就被宰相一句话支去端茶,智力担当突然成了背景板,像把柯南塞进宫斗戏,放大镜换成笏板,谁受得了。
打戏也变了味。
卢凌风以前出刀快、收刀更快,现在得先转三圈、头发慢动作飘,再配一个360°环绕镜头,时间够观众点完一杯外卖。
有人数过,一场巷战剪了14次慢动作,刀没劈到人心,节奏先劈成碎片。
老粉不是讨厌打戏,是讨厌“为了帅而帅”把推理时间挤掉,毕竟大家是来看“刀口舔血找真相”,不是看“刀口舔糖耍帅”。
更难受的是心境断层。
苏无名一句“我厌倦了朝斗”可以理解,可编剧没给缓冲,直接让他从“查案狂魔”切到“佛系大叔”,像把可乐猛晃后突然拧开,泡沫喷观众一脸。
观众不是不接受角色成长,而是不接受成长只靠一句台词,情绪铺垫被权谋线吃干抹净,人物弧光成了PPT翻页。
于是,人群自然裂开。
爱历史的爽到:长安城暗流、太子相王斗法,服化道升级,像把《资治通鉴》拍成连续剧。
爱破案的心凉:诡案只剩壳,推理像走过场,线索刚铺开就被人情世故掐断,爽点被拔管。
两边在评论区拔河,理性长评被“不爱看就滚”淹没,粉黑混战,声音越大,评分越低,形成完美下坠曲线。
可数据偏偏唱反调:热度榜依旧第一,广告位一个没少。
说明什么?
说明骂的人与看的人根本不是同一批,也说明“唐诡”这个IP已大到能靠名字吸量,哪怕口碑裂缝明显,平台依旧笑呵呵数播放。
这对创作者既是底气也是警钟:粉丝基本盘再铁,也经不起一次次“预期背叛”。
编剧魏风华出来灭火,说“后面有地狱变案,推理会回来”。
一句话给老粉递了救生圈,也透露了创作组的焦虑:他们知道天平歪了,只是播出顺序把权谋端先上了桌。
行业影评人“黑江湖”说得直白:想破古装探案天花板没错,但权谋与探案不是简单1+1,比例失衡就像把辣椒当主菜,食客不被辣哭才怪。
那观众到底在气什么?
不是气“加戏”,是气“加戏”挤掉了原来的魂。
第一季能封神,靠的就是“小人物大诡案”的爽——县尉、仵作、江湖郎中,用最简陋的装备撬开最阴冷的真相。
观众代入的是“我也有可能凭脑子翻盘”的爽感,而不是“满朝大佬拿我当棋子”的无力。
当故事从“市井夜谈”升级成“帝王心术”,视角被抬到半空,脚底的生活气就散了,谁还闻得到红叶巷里的血腥味?
转型不是问题,节奏才是。
权谋可以要,但得先给探案留口气。
参考经典做法:一案一政斗,双线互咬。
A线查凶手,B线查幕后,线索交叉,人物命运交叉,最后合并一击,既保留推理爽,又把历史厚重感拉满。
而不是像现在,把A线剪成预告片,B线灌成主菜,观众饿得啃桌子,差评自然飞。
对追更的人而言,此刻就像站在长安城门外:
往里走,可能看到“地狱变”力挽狂澜;
掉头走,也完全可以把记忆停在第一季那口井边。
IP系列化最怕“每季换血型”,老粉找不到熟悉血管,新粉又未必留得下。
下次开机前,主创得先回答一个简单问题:
观众冲“唐诡”两个字,到底是冲“唐”还是冲“诡”?
答案写不对,热度榜第一也只是一次性烟花,评分滑铁卢会再来一遍,而且更狠。
所以,别急着骂观众玻璃心。
掉的那1.3分,是创作野心与受众契约之间的裂缝。
缝能不能补上,看后续单元给不给力;
补不上,这裂缝就会从评分区蔓延到商业价值,再厚的IP城墙也会塌方。
长安夜长,灯市如昼,下一案能不能把失去的“诡”味找回来,决定的不只是口碑,还有这个系列最终能走多远。
来源:博学葡萄mPFc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