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看三国影视剧总觉得少个尾巴?魏蜀吴打了一辈子,最后明明是西晋灭吴才真正天下一统,可不管老版《三国》还是新版,全都把这场“收官大战”给跳过了!是灭吴之战没啥看头,还是背后有不敢拍、不好拍的猫腻?今天咱就唠点大白话,把这事儿扒得明明白白!
你是不是看三国影视剧总觉得少个尾巴?魏蜀吴打了一辈子,最后明明是西晋灭吴才真正天下一统,可不管老版《三国》还是新版,全都把这场“收官大战”给跳过了!是灭吴之战没啥看头,还是背后有不敢拍、不好拍的猫腻?今天咱就唠点大白话,把这事儿扒得明明白白!
首先得说句实在的:灭吴之战不是没干货,而是观众认的“主角团”早就集体下线了!你想想,大家看三国,追的是谁?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是义薄云天的关羽,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是哭着打天下的刘备……
可灭吴之战发生在公元280年,这时候啥情况?诸葛亮早就病逝五丈原,关羽、曹操、刘备更是埋土里几十年了,连司马懿都没赶上,主角换成了司马炎(司马懿孙子)、杜预、王濬这些人。
咱举个例子,就像追一部剧,追了几十集,喜欢的主演全退圈了,最后几集换了一群新面孔演大结局,你能看得进去吗?观众对这些“新主角”没感情,哪怕灭吴打得再热闹,也少了那股“三国味儿”。
而且这些新角色里,司马家是靠篡魏上位的,在大家眼里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不像刘关张那样自带“正义光环”,拍出来观众代入不进去,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但光凭主角换了,还不至于所有版本都不拍吧?毕竟战争场面要是够精彩,也能吸睛!可关键问题来了:灭吴之战太“一边倒”,没悬念没反转,拍出来像“碾压局” ,根本没高潮感!
蜀亡之后,吴国就成了孤家寡人,国力早就不如西晋了。当时西晋派了六路大军,水陆并进打吴国,尤其是王濬率领的水军,那楼船造得跟小山似的——“方百二十步,能装两千多人,船上能骑马跑圈,还有城墙和箭楼”,简直是古代版“航空母舰”!而吴国呢?孙皓(吴国最后一个皇帝)荒淫无道,把国家折腾得够呛,军队没战斗力,防线一触即溃。
王濬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几乎没遇到啥像样的抵抗,一路打到建业(现在的南京)。孙皓没办法,只好光着膀子、绑着自己,牵着羊,捧着国玺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场景。
整场战争没啥精彩的单挑,没啥烧脑的计谋,就是纯粹的实力碾压,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那种“以少胜多、反转不断”的名场面比,差太远了,拍出来观众会觉得“索然无味”,还不如不拍。
还有个更现实的原因:价值观有点“拧巴”,不好传递正能量!三国的核心魅力是啥?是“忠义”二字!关羽千里走单骑、诸葛亮六出祁山、赵云七进七出,都是为了“忠义”,这也是观众喜欢三国的根本。可灭吴之战是司马家的“篡权成果”——司马懿父子篡了曹魏的江山,然后司马炎称帝建西晋,再去打吴国。
在很多人眼里,这不是“一统天下的正义之战”,而是“篡权者的征服之战”。拍这场战争,要是夸西晋打得好,就等于认可司马家的篡权行为;要是同情吴国,又不符合“天下一统”的历史大势。
这种两难的局面,编剧也头疼,与其费劲巴拉平衡,还不如干脆跳过,把结局停留在蜀亡或者诸葛亮去世,让观众留个念想,反而更讨喜。
最后还有个“钱的问题”:拍灭吴之战太费钱,还没必要!灭吴之战以水战为主,要拍就得造大量楼船模型,搭江面场景,做水战特效,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而且前面已经拍了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场面一个比一个大,观众的胃口早就被吊满了。
后面再拍灭吴之战,要么特效不如前面,被观众吐槽“敷衍”;要么花更多钱,可回报不一定高——毕竟主角换了、剧情没悬念,大概率是“花钱不讨好”。影视剧都是要赚钱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谁愿意做呢?
其实说到底,不是灭吴之战不重要,而是三国影视剧的核心是“乱世中的忠义与坚守”,那些大佬们的故事已经把这份魅力发挥到极致了。灭吴之战只是历史的“收尾工作”,虽然完成了一统,但少了三国最动人的灵魂。
影视剧选择跳过,也是一种“取舍的智慧”,把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部分留给观众,反而让三国的故事更经典、更让人难忘。
最后咱来互动唠唠:你觉得三国影视剧该拍灭吴之战吗?要是拍的话,你最想看到王濬的楼船还是孙皓投降的名场面?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看看有没有跟你想法一样的!
来源:芝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