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雍正这时肯定是想杀邬思道的,“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就是真正的帝王之术,杀伐果断,为了自身利益,从来不考虑其他。
首先,我们不说阴谋论,纯粹就分析一下当时的动机。
雍正这时肯定是想杀邬思道的,“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就是真正的帝王之术,杀伐果断,为了自身利益,从来不考虑其他。
这里并不是说雍正不近人情,心胸不宽广,相反雍正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
而作为帝王,他必须这么做。
需要一个人时,就算这个人身上有很多问题,也愿意接纳他,无条件的信任人家,并委以重任。
当这个人对自己用处不大,或者这个人已然对自己的利益、位置有影响、威胁时,必然会毫不留情的下手除之,一点也不会犹豫。
身为帝王,如果太过用情,可能就会被情感束缚,最终让自己立足被动的地步,有时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危。
雍正在没有登基时,他需要邬思道这样的顶级智囊团来为自己出谋划策,毕竟这时能够为他所用的谋臣有,但数量上是有限的。
邬思道全程参与雍正的夺嫡之争,他知晓雍正篡位疑云信息、高福灭口案的原委以及帮助雍正联络重要核心成员等关键信息……
在雍正登基后,本来根基就还不稳,万一这些信息暴露,自然会让人怀疑自己获得帝位的合法性,那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帝位,这是雍正不想看到的。
雍正登基回府后,第一句话就是“邬先生何在”,表面上是想试探其态度,实则内心是动了杀心的。
这时的他登基成功了,他为了彰显自己光明磊落的一面,自然不希望乌思道那些阴谋以及自己的龌蹉事情被其他人知道,故而他想杀乌思道。
就算时在前面还没登基,他还没成功时,他就用唐太宗故事来暗示邬思道“若不能助我武力夺嫡,则需除之”。
这是在暗示夺嫡一旦失败了,雍正会毫不留情的灭口,让邬思道的阴谋手段的证据销毁,毕竟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
在没有相关证据的加持下,雍正也更加能够保全自己,为日后博得一线生机。
再者,通过登基后,雍正在等待十七阿哥的时候,迫不及待的看了怀表,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雍正对于消灭自己那些证据的迫切心情。
加上在夺嫡之前,邬思道一直以“帝王师”自居,雍正见了他,也得行礼。
雍正登基后,手握帝王权势,他的权威不容有人挑战,自然不会允许像邬思道这样能够猜透自己心思的人存在,这是他想杀邬思道的另一原因。
还有就是邬思道留在人世,成为了别人,尤其成为八王爷那边的谋臣,那用来对付自己,危险就很大,这也是他想杀邬思道的第三个原因。
好在邬思道心思缜密,对雍正太了解了,深知“位置变了,为人处事方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早就想好了对策。
面对十七阿哥的突然造访,他早已识破这是对自己的清算行动,故而他以“天子无私事”的理由搪塞了。
因为他懂得,只要没有见面,也就不能给十七阿哥留下把柄,留下消灭自己的机会,保全了自己,用“天子无私事”又成全了雍正不会杀功臣的美名。
他太了解雍正了,除了躲避第一重被清算外,他还想到了后招,那就是他去投奔雍正的忠臣李卫(邬思道知道李卫在雍正眼中属于愚忠之类的人物,对其为人处事很放心)。
名义上叫投奔,实则就是让李卫监视自己,让雍正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
这一招让雍正知道邬思道在自己的掌控中,又用李卫的保护伞,避免了“鸟尽弓藏”的结局。
在这里不得不夸赞邬思道的智慧,他用自己的人身自由换取了自己生存的机会,用半隐居的状态来给自己来个体面的退场,何尝不是很好的选择呢。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功臣能够像邬思道这样,看问题非常透彻,又懂得急流勇退,保全自己的。
有的是些仗着自己功劳大,就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最终落得悲惨命运,比如,同为雍正效力的年羹尧的结局就说明了一切。
至于为啥登基之后,不把邬思道留在身边,当自己的智囊团。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主要是这时的雍正拥有了实权,对手被他打败了,根本就不需要搞阴谋了。
作为天子,他可以动用全天下的能臣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天下之大,比邬思道智谋更高,更听话的大把大把的在,自然就没必要留着手握自己把柄的人在自己身边了。
来源:那个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