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没过完,三位短剧顶流已经集体跳槽长剧,背后藏着500亿市场的生死时速。
11月没过完,三位短剧顶流已经集体跳槽长剧,背后藏着500亿市场的生死时速。
刷手机三分钟就能看完一集,爽点密集到喘不过气,这种节奏把观众胃口彻底养刁。
现在连拍长剧的老导演都得跟短剧演员学怎么抓人,不然点开率直接腰斩。
马秋元、孙艺燃、舒童,这三个名字在竖屏里一天能刷到八百回。
前脚还在演霸总小娇妻,后脚就进了横店古装组。
不是他们野心大,是平台先动了心思:流量便宜,演技够用,还能自带话题,省下的宣传费够再拍半部剧。
短剧来钱快,一天拍完八十集,分账到账按小时算。
可天花板也肉眼可见,一部爆款最多吃三个月,后面全是复制品。
长剧不一样,上星一次能吃五年,卫视重播还有钱,演员名字写进片头,那才是真户口。
观众早变了。
倍速开到二点零都嫌慢,弹幕飞过满屏“注水”。
短剧演员最懂怎么在三秒内让人哭,五秒内让人笑,这套本事搬进长剧,老戏骨都愣神:原来情绪还能这么给。
问题也有。
有人拍惯了十五秒反转,一到长剧就露馅,台词像背广告,眼神飘得找不到焦点。
可市场等不了,平台要新鲜脸,制片要控制成本,观众要爽点,三方一拍即合,管你出身哪里,能抓人就是王道。
腾讯最新开的微短剧剧场,海报直接写“横竖都能看”。
翻译过来就是:短剧引流,长剧变现,中间再插个会员超点,一条鱼三吃。
演员合同里直接加条款,半年内必须进组长剧,不然下一部短剧不给流量位。
数据更直接。
今年短剧规模冲500亿,相当于把整个电影票房再翻一倍。
池子大了,总要游出几条能打的鱼。
马秋元们只是先露头,后面还排着上百号人,片酬从日结五千涨到包月十万,翻二十倍只用了一年。
老派剧组还在纠结“出身不正”,观众早用遥控器投票。
一部古装长剧上线,弹幕飘过“女主哭戏有短剧味儿”,播放曲线直接抬头。
制片主任连夜改剧本,把女主高光提前到第三集,再剪三十秒预告全放她的哭,抖音点赞破百万。
有人担心套路化会毁戏,其实毁不毁由不得任何人。
市场只认结果,不认血统。
短剧演员要是能在长剧里把情绪稳住,以后简历直接写“横竖双栖”,片酬按集算,不再按天算。
稳不住,三个月后被新一批顶替,连名字都留不下。
最慌的是腰剧演员。
年纪不上不下,片酬不上不下,演技不上不下。
以前靠熬资历,现在对面冲来一群便宜新人,情绪输出快,配合度高,还能自带流量。
制片方算完账,直接换血,连招呼都不打。
行业规则被重写,只有一条没变:谁能让人看下去,谁就有饭吃。
短剧长剧只是容器,观众才是裁判。
今天可以三分钟爽一次,明天也能四十集追到底,关键得看演员能不能把情绪递到手机屏里,让人舍不得滑走。
春天来了,有人开花,有人落花。
屏幕划到谁,谁就得在十五秒内证明自己值得被继续看。
来源:完美露珠UfU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