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追《周生如故》时哭到枕头湿透,转头又搜“求推荐更虐的剧”;看虐文看到凌晨三点,一边抹眼泪一边吐槽“作者太狠”,却舍不得翻到最后一页。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追《周生如故》时哭到枕头湿透,转头又搜“求推荐更虐的剧”;看虐文看到凌晨三点,一边抹眼泪一边吐槽“作者太狠”,却舍不得翻到最后一页。
我之前也搞不清这操作,明明看剧是为了放松,为啥偏要找罪受,让自己跟着角色揪心疼?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人可真不少。
打开某网文平台,虐文分类的点击量常年居高不下;短视频里“虐心名场面”的剪辑,随便就能刷到百万播放。
网友们还自发组建“虐文交流群”,互相推荐“虐到头疼”的作品,分享自己的“被虐经历”。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看不过瘾,还会自己写番外,把作者留下的“刀子”再抛回去,强行把BE改成HE。
先把话说清楚,咱们说的虐文虐剧,可不是随便有点波折的故事。
这类作品里,总会有密集的悲伤情节,可能是生离死别,可能是爱而不得,也可能是阴差阳错的误会。
有的结局是圆满的,但中间过程能把人虐得死去活来;有的干脆就是悲剧收场,让读者看完心里堵得慌,却偏偏印象深刻。
本来想,这大概就是小众爱好,没想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加入“求虐大军”。
有个闺蜜追完《苍兰诀》,跟我说“虐到质壁分离,却越看越过瘾”;还有个同事,看虐文看到情绪上头,第二天上班眼睛都是肿的,却说“心里积压的事儿好像跟着哭出来了”。
如此看来,虐心作品能火,绝对不是偶然。
它就像一种特别的“精神食粮”,明明带着“苦味”,却让很多人欲罢不能。
有人说这是自虐,可没人会真的喜欢痛苦,大家追捧虐心作品,背后肯定藏着不一般的原因。
我特意去查了些资料,发现心理学早就对这种现象有了解释。
原来人类的情感需求远比我们想的复杂,不只是追求快乐,适当的悲伤、难过这些所谓的“消极情绪”,对心理也有好处。
虐心作品刚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里,体验一把极致的情感波动。
虐心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能帮我们拓展情感边界。
平时生活里,大家都习惯了压抑情绪,很少有机会体验极致的悲伤或遗憾。
但在虐文虐剧里,我们能跟着角色经历生离死别,感受爱而不得的痛苦。
这种体验会让我们的情感感知变得更敏锐,慢慢增强心理耐受度。
我身边有个朋友,之前特别怕面对挫折,看了几部虐剧后,反而变得通透了。
她跟我说,看到角色经历那么多苦难还不放弃,自己遇到的事儿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这大概就是虐心作品的魅力,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慢慢变得更强大。
除此之外,虐心作品还是个安全的情绪疏解渠道。
生活里的压力、委屈,很多时候没地方发泄,总不能随便跟人发脾气。
但看虐剧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着角色的遭遇痛哭一场,把心里积压的情绪都释放出来。
而且这种释放是可控的,我们清楚知道这是虚构的故事,不用承担现实后果。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点,看虐心作品会让大脑释放内啡肽。
这种物质能让人感到愉悦,还能缓解疼痛。
英国有个研究发现,看悲剧电影的人,疼痛忍耐度会提高,群体归属感也更强。
这就解释了为啥有人越虐越快乐,其实是身体在悄悄分泌“快乐激素”。
当然,虐心作品也能帮我们重构痛苦的意义。
很多虐剧里,角色经历了巨大的不幸,却依然坚持到底。
这种情节会让我们觉得,痛苦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带来成长,带来更深刻的感悟。
对于有过挫折经历的人来说,这种体验还能起到替代性疗愈的作用,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的过往。
不过凡事都要有度,虐心作品虽好,沉迷其中可就麻烦了。
我见过有人因为长期看虐文,情绪变得低落,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
还有人把虐剧里的情节当真,对现实中的感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很显然,过度代入虚构情节,并非明智之举。
想要好好享受虐心作品,又不被它影响,其实有简单的方法。
不用刻意克制喜欢,只要记得平衡内容摄入就行。
看完一部虐剧,就去看部喜剧或者甜宠文,让情绪回到正轨。
同时也要保持观察者视角,时刻提醒自己,这只是虚构的故事,别把角色的命运当成自己的经历。
另外,还要清楚自己看虐心作品的动机。
是想释放情绪,还是想体验不同的情感?搞明白这一点,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状态。
如果本身情绪就不好,就别硬逼着自己看虐心内容,不然只会加重心理负担。
说到底,虐文虐剧的流行,反映了大家对深度情感体验的渴望。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帮我们放慢脚步,感受内心的真实情绪。
只要把握好分寸,科学看待这种爱好,虐心作品就能成为丰富内心、促进成长的好帮手。
毫无疑问,每一个让我们意难平的结局,都是故事里最好的安排。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感悟人生,在情绪的波动中学会成长,既不排斥痛苦带来的深刻,也不放弃对快乐的追求。
来源:木鱼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