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阮家酒楼案”看似已尘埃落定,但苏无名那若有所思的一瞥,卢凌风那按剑四顾的警惕,无不在告诉观众,这潭水,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
“阮家酒楼案”看似已尘埃落定,但苏无名那若有所思的一瞥,卢凌风那按剑四顾的警惕,无不在告诉观众,这潭水,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
阮大熊的“好人面具”疑点重重
阮大熊以一个憨厚、慷慨的富商形象出现。他资助落魄诗人,对待仆人看似宽厚,被刺杀后更是尽显无辜。然而,这层“好人面具”之下,却是裂痕斑斑。
他斥巨资将三位互相鄙夷的诗人凑到长安,真的只是出于对才学的欣赏?为何他的“善举”换来的却是诗人们毫不掩饰的鄙夷?这更像是一种病态的收藏欲,或是为了将目标聚集于一处的精心布局。
侯掌柜刺杀他的动机,与“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台词一模一样,这过于经典的桥段,不像是真情流露,反倒像是一段精心设计、便于背诵和表演的“剧本”。目的,就是让这场刺杀迅速结案。
他迫不及待地让卢凌风去追踪那个消失的大柜子,此举极可能是一次调虎离山。意在将探案小队中最强的武力支开,为他在酒楼内执行真正的阴谋创造机会。
这一切的疑点都指向一个惊人的结论:阮大熊并非受害者,而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墨影幽焰”的真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合”
“墨影幽焰”的线索深入人心,但我们都被误导了。或许幽焰只是(原戏班主)的烟雾弹,而真正的“墨影”,或许根本就不是人。
苏无名曾言,墨影幽焰行凶会杀光所有目击者,一个人如何有如此能力?但如果,他驯养着一头凶猛的豹子呢?这便能完美解释“墨影”之名,来去如影,致命一击。而“幽焰”,则是戏班主手中那团花一样的火焰幻术。
因此,“墨影幽焰”很可能是一个组合:阮大熊是幕后的大脑与雇主,戏班是他的爪牙,而那头关在笼中的豹子,才是他终极的杀人利器。
侯掌柜雇凶,只是阮大熊借来搅浑水的“私单”,他真正的目标,恐怕一直是那三位诗人。
洞房花烛夜:一场精心策划的“不在场证明”
娇奴与冷籍的“世纪和解”显得过于轻易和迅速,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自然。娇奴原谅冷籍,很可能是一种 “将计就计” 。
卢凌风安排樱桃看守洞房,表面是防娇奴逃走,实则是探案小队已然起疑,进行的 “反制监控” 。他们可能预判到,当晚必有大事发生。而洞房,这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恰好能为娇奴制造一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当酒楼别处发生命案时,有樱桃作证、身在洞房的娇奴自然能被排除嫌疑,从而让真正的凶手更加安全。
探案小队在“陪他演戏”
以苏无名和卢凌风的智慧,不可能对侯掌柜漏洞百出的供词和阮大熊身上过多的巧合毫无察觉。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也在将计就计,陪着阮大熊演一出大戏。
从苏无名听到“阮家酒楼”时的一激灵,到卢凌风看似被大柜子引开,这一切都可能是在麻痹真正的对手。他们交出娇奴这个“假凶手”,是为了让阮大熊放松警惕,从而在他对诗人实施最终计划时,人赃并获,揭开其“墨影幽焰”的真面目。
目前的案情,至少存在三层阴谋:
表层上,侯掌柜雇娇奴杀阮大熊。
里层里:阮大熊自导自演刺杀,借机除掉诗人,并让侯掌柜顶罪。
深层次:苏卢看破一切,布下更大的局,等待阮大熊放出他那只作为“终极杀器”的豹子,再一举擒获。
当笼门打开,豹影闪现的那一刻,我们才会真正明白,阮大熊这个看似憨厚的商人,心肠究竟有多“黑”,这场诡宴,好戏还在后头。
来源:司吖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