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就这点收视率,真把我吓一跳,开播前“爆款预定”四个字还挂在热搜,现在连我妈切台都嫌麻烦。
1.8%——就这点收视率,真把我吓一跳,开播前“爆款预定”四个字还挂在热搜,现在连我妈切台都嫌麻烦。
别跟我说你没吐槽过,朋友圈里一片“这剧是把我当傻子?
”式的怒骂,我顺手点了个赞,结果同事立刻私信:“姐妹,咱们是不是在看同一部《四喜》?
”
收视率掉得猛,可最扎心的是,它掉的姿势太典型:高开低走+狗血叠buff,把现实题材直接演成加长版八点档。
我拉了个表格对照豆瓣一星理由,前三大高频词分别是“吵”“假”“尴尬”,一句没跑。
观众现在的雷达贼灵,一眼就分辨得出哪是真烟火气,哪是编导演脑补的人间疾苦。
先聊许娣。
老艺术家,演技履历厚得像电话黄页,可这回瞪眼咧嘴成了固定表情包。
导演估计想让她“压场子”,结果她像在话剧舞台上找最后一排观众,每一个动作都冲着放大器去。
戏剧张力演成炸裂尴尬,屏幕这边的我只好把电视音量调到5格——怕邻居以为我家在打孩子。
童瑶则更可惜,白玉兰奖杯还热乎呢,上来就用“眶里含泪不落”的教科书技巧砸场子。
技巧这东西,没有情感打底就等于空弹壳。
你看她在灵堂那几秒特写,眼珠子颤得精确到帧,情绪却像被切走WiFi的卡带,断得清脆。
最新消息是,她干脆停工回中戏补课,给流量们树了个活生生的“演技是终身学习”路标。
至于黄明昊,原本靠男团光环吸粉,现在粉丝后援会直接打钱150万请老师一对一上课,等于把偶像短板钉到大屏上公开修复。
老实说,这操作挺另类,却也可能改写行业规则——以后经纪公司签约能不能先挂KPI:上够200小时表演实训再出门挣钱?
剧情更是灾难。
前两集就甩给我11个重大转折,平均每10分钟一个爆点,编剧像生怕我上厕所错过高潮。
可现实生活里哪有这种连环狗血?
我妈一边剥蒜一边吐槽:“谁家一天能经历出轨、破产、抱错娃、车祸?
”这密度,直接把观众推远。
导演李路自己也摊牌: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玩砸了。
他原话挺诚恳:“厚重感把握不足”。
听着耳熟?
没错,去年某部号称“现实主义”的古装大女主也说过类似台词。
显然,这不是个人翻车,是一套流水线失灵。
团队现在紧急回炉,把后10集重剪,砍掉“三姨太抢孩子”桥段,重点塞回蒋欣和童瑶的姐妹线。
能不能救得回来另说,但我至少看到“改”的动作,比死鸭子嘴硬强。
再说平台。
腾讯热度值跌破6000,相当于在“剧海”里被沉底。
央视八套倒很稳:播还是要播,档期不变,片尾再加个“幕后纪录片”洗名声。
套路我熟,相当于餐厅菜太难吃就送小菜拼盘挽回客情——可惜观众嘴刁了,小菜救不了主菜。
有趣的是,这回连行业协会都出来盖章。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新鲜出炉的季度报告,直接点名“冲突堆砌综合征”,把4集11大雷当反面教材,建议“以后同类题材重大转折控制在3到4个”。
我看完差点鼓掌,以后编剧圈聊天可能会变成:“哥们,别又整四喜量级的狗血,小心协会请喝茶。
”
最该警惕的信号,其实是观众审美迭代。
以前大家觉得“演得够用力就是演技”;现在,“像生活”才是通行证。
郝教授一句话戳破窗户纸:生活流表演的时代已来。
换句话说,谁把角色演成隔壁大姐,谁就赢了。
这对老戏骨、流量鲜肉、学院派全都一条起跑线——真听真看真感受,没捷径。
《四喜》如果翻盘,得满足两个硬指标:剪辑后剧情回到人味,以及演员补课成果肉眼可见。
翻不了也不稀奇——案例够典型就行了。
毕竟,它把这几年行业病灶一次性摊在桌面:流量逻辑、狗血依赖、悬浮人设、表演假高。
观众集体打一星,看似在骂剧,其实是在向整个生产链喊停:我们不配再吃这种快餐了吗?
不,是我们配吃更好的。
来源:阳光解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