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开《隐锋》第一集,字幕打出吕文禄中校,弹幕瞬间刷屏:这官也太小了吧。
成都站站长才中校?这剧把军统拍成了乡镇派出所。
点开《隐锋》第一集,字幕打出吕文禄中校,弹幕瞬间刷屏:这官也太小了吧。
观众不是瞎操心,1949年保密局外勤站一把手,最低也是上校,少将才正常。
编剧一句话,把少将削成中校,等于把战区司令写成排长,谁看了不跳戏。
历史档案里,军统分甲乙丙三等站。
甲种站标配少将,乙种站上校,丙种站中校,但1948年底全部拔高一级。
成都当时划为甲级,站长吕文禄按例该扛金星,结果剧中只给两杠两星,观众当然不买账。
更离谱的是行动队长唐猛,中尉。
这职位在站里排第三,前面还有情报处长、督察室主任。
真实编制里,队长起步少校,资深直接中校,中尉只能当小队长,手底下十来号人。
有人拿《潜伏》对比。
吴敬中出场就是少将,马奎行动队长也是中校,观众一看就信:这官够大,权够狠。
《叛逆者》里顾慎言档案室主任,资历深,挂的是上校,没人觉得突兀。
《隐锋》倒好,把级别压到地板,还让观众共情,难。
1949年春天,南京眼看守不住,老蒋下令一律高配,鼓舞士气。
上校升少将不用打报告,直接发文。
各地站长趁机加星,连副站长都混上校。
剧中倒好,反向操作,中校站长带中尉队长,活脱脱穿越回1932年。
军衔写错,不只是数字游戏。
它决定角色能调动多少资源,说话有多大分量。
少将站长可以封城、调兵、直接给毛人凤打电话。
中校在成都只能跟保安司令陪笑脸,还得喊人家长官。
观众一旦察觉这人没权,所有紧张感瞬间泄气。
主角李亨的逆天操作也由此显得假。
一个中校站长罩着的人,居然能破坏电厂、往返示警、枪战之后全身而退。
现实中,少将都不敢这么高调。
级别越低,观众越问:他哪来这么大能量?编剧只能沉默。
问题出在创作路径。
写剧本时,团队先搭人物小传,再上网搜图,找件旧军装就开工。
军衔怎么配,全靠印象。
以为中校已经很大,再往上就是将军,怕太显眼,干脆压一级。
结果压到脱轨。
想避免踩坑,其实三分钟就能查清楚。
打开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开目录,搜保密局外勤编制表,1939到1949年分站级别一目了然。
再不济,把《潜伏》人物表打印出来,照着抄,也不会把站长写成中校。
抄作业都懒得抄,观众只能换台。
军衔对谍战剧是隐形主角。
它决定谁能拍桌子,谁只能站着听。
写对了,剧情不用解释,观众自然懂。
写错了,人物再聪明都像过家家。
《隐锋》把少将写成中校,等于把大佬写成科员,智商税交到飞起。
明天再开新项目,记住三句话:
成都站,少将;行动队长,中校;副队长,少校。
直接抄,别动脑,观众立马信。
别再让中校站长背锅,他真扛不动成都的天。
来源:人间过客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