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新闻女王2》片酬:佘诗曼整部戏100万,不敌内娱一集片酬!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1-17 17:27 1

摘要:但这100万片酬的背后,藏着一个深思的问题:我们买单的,究竟是明星的流量名气,还是演员的实力?

片酬的背后,我们到底是在为明星买单,还是在为演技喝彩?

《新闻女王2》:佘诗曼第二部片酬100万港元。

这个数字,放在内娱,不及某些演员一集的片酬。

但这100万片酬的背后,藏着一个深思的问题:我们买单的,究竟是明星的流量名气,还是演员的实力?

《新闻女王2》开分7.9,与第一部持平。

紧凑的剧情、精准的职场刻画、演员的细腻表演,让这部港剧再度成为话题热点。

佘诗曼饰演的文慧心,在自媒体时代突围,暗线调查梁景仁死因,明线搏击媒体战场——每一个眼神都是戏。

而她的片酬,从第一部的47万港元涨到第二部的100万港元,翻了一倍多。

听起来是大幅提升,但折算成单集,不过4万港元。

这是什么概念?

内娱一部S级剧集中,当红流量明星的单集片酬可能高达百万。

佘诗曼的“涨薪”,在内地市场看来,更像是一种“谦逊的胜利”。

这不是贬低,而是致敬——她用实力证明,演员的价值不在于片酬,而在于能否用一己之力撑起一部戏的灵魂。

TVB的片酬江湖:从佘诗曼到何广沛

《新闻女王2》的片酬结构,像极了TVB的微缩江湖:

佘诗曼:100万港元(全剧25集)

黄宗泽、李施嬅:50万港元

高海宁:35万港元

马国明:42万港元(仅一集戏份)

何广沛:11万港元

这些数字,如果放在内地,可能只够请一个刚出道的新人。

但在TVB,他们用这样的预算,拍出了豆瓣7.9分的作品。

而基层演员的月薪,更是低至1.2万到1.8万港元,新生代艺人只有5000港元——差不多是香港一份普通文员的工资。

但有趣的是,他们依然在认真演戏。

为什么?

因为在这里,片酬不是唯一的标准,戏好才是。

反观内地,天价片酬是常态。

某郑姓女演员一部戏过亿,某金马影后被曝单部电影片酬破亿……

这些数字在过去几年屡见不鲜。

虽然2017年出台“限薪令”,要求演员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成本的40%,但执行中仍有“灵活操作”——比如演员兼任多个职务,分散报酬。

但观众不傻。

烂剧不会因为演员片酬高而变成好剧,而好剧即使演员片酬不高,也能靠口碑逆袭。

《新闻女王》系列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天价演员,却用扎实的剧本和专业的表演,打进了内娱市场前三。

为什么《新闻女王》能成为“行业照妖镜”?

《新闻女王》系列的成功,像一面镜子照出两个真相:

第一,观众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好故事。

剧中文慧心从传统媒体转型网媒,卧底捣毁诈骗集团,每一步都紧扣现实。观众看的不是片酬,是戏。

第二,演员的尊严不在于身价,而在于专业。

佘诗曼的100万,黄宗泽的50万,高海宁的35万——他们用演技证明,片酬不等于价值。而内地市场也在慢慢觉醒:高片酬≠好表演。

刘嘉玲北上录综艺,胡杏儿内地拍戏……TVB演员的“北上潮”曾被视为“降维打击”。

但今天,《新闻女王》反向输入内娱,或许正在改写规则:好内容不分地域,专业才是硬通货。

有观众调侃:“佘诗曼一集的片酬,可能还不如内地剧组一顿饭钱。”

但正是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如果演员愿意为戏降价,制作方愿意把钱花在剧本和制作上,我们是不是能看到更多《新闻女王》?

片酬之外,什么是演员的真正价值?

佘诗曼的100万,不是数字,是一种态度。

它告诉我们:演员的骄傲,不在片酬高低,而在戏好不好。

《新闻女王2》的热播,也不是偶然,是一种回归。

它提醒我们:观众最终选择的,永远是那些用心的作品。

或许,影视行业的寒冬,不是因为片酬太高,而是因为我们曾经忘了——戏,才是根本。

来源:垄上星工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