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美奇挺着肚子去民政局那天,胡刚的手机在兜里连震三下,她扫了一眼,备注“高二语文组”发来的消息是“老公,我好想你”。
冯美奇挺着肚子去民政局那天,胡刚的手机在兜里连震三下,她扫了一眼,备注“高二语文组”发来的消息是“老公,我好想你”。
就这一秒,她忽然明白,自己不是来结婚的,是来签投降书。
我把这段剧情发给闺蜜,她回我一句“这不就是我前夫的翻版?
”——你看,编剧根本不用编,直接把生活ctrl+v。
胡刚这种男人,追你的时候把“我养你”挂嘴边,真到手立刻改口“我妈想要孙子”,转头又去哄另一个女老师“你穿旗袍真好看”。
冯美奇以为孩子能拴住他,其实孩子只是给渣男递了一把更顺手的刀。
更扎心的是,冯家此刻正被私生子官司拖进泥潭。
冯志外头那个八岁男孩,法律上跟冯美奇享有同等继承权,一句话就把她原本到手的蛋糕切掉三分之一。
弹幕里有人骂“小三不要脸”,我看得冷笑:真正不要脸的是那个在婚床上播种、在法庭装慈父的冯志。
血缘官司打到最后,没人在意冯美奇要不要拿钱养自己的娃,他们只想把她钉在“冯家女儿”这个柱子上抽血。
于是何丽华的阿尔茨海默来得恰到好处——病是病,也是赦免令。
老太太一忘事,冯美奇就能名正言顺搬出去,谁也不敢拦“我要给亲妈找疗养院”的女儿。
编剧这一手,把“孝”字翻过来当挡箭牌,现实里多少女生靠老人病逃脱原生黑洞,数都数不过来。
镜头切到沈明珠,HR把调岗通知拍她桌上:“怀孕就别做项目了,去档案室透气。
”她拿着孕检单站在会议室门口,像举着一张作废的门票。
我去年采访过一位女律师,她说职场歧视最阴的地方在于:它永远包装成“为你好”。
沈明珠要真签字,等于默认“妈职惩罚”合理,后面降薪、边缘、逼退一条龙。
她不肯签,就得挺着七个月肚子去仲裁委排队,现实里这样的案子胜诉率不到三成——法律站在你这边,但代价你付不起。
再远一点的深圳,袁碧晨收到调令,许知冬把她的行李箱又塞回衣柜:“去了谁给你煮面?
”一句话把她的前途煮成厨房里的蒸汽。
袁碧晨没哭,转头把机票改签成凌晨六点,她发微信跟我说“我不想三十年后恨他”。
这句台词剧里没播,是演员自己加的,导演没剪,因为真实得不敢看。
三条线,同一套窒息模板:女人只要往前一步,身后立刻有人喊“你走了孩子怎么办”“你妈病了”“你老公会跑”。
社会给她们发了一张无限责任的信用卡,额度是“应该”,透支利息是“骂名”。
冯美奇原本可以拿掉孩子,一走了之,可弹幕刷“狠心”;沈明珠可以辞职回家,弹幕又会刷“废物”;袁碧晨留下,未来吵架会被翻旧账“我为你牺牲”。
左右都是罪人,选哪边都挨刀。
我追完更新,把进度条拉回冯美奇在民政局转身那一刻——她没签字,把孕检报告撕碎扔进垃圾桶,高跟鞋踩过那张纸,像踩碎一张卖身契。
编剧说这段是临时改的本,演员自己要求加词:“孩子跟我姓,姓冯。
”现场收音师录到围观大妈鼓掌,那掌声不是特效,是真事。
所以别问她们最后赢没赢,赢的标准谁定的?
只要敢把“应该”两个字撕了,就已经从剧本里逃出来。
屏幕外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把弹幕换成一句:跑吧,别回头,后面着火是他们自己的戏,不是你的。
来源:场景SkZq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