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混子”许娣又来霍霍央视剧?咋咋呼呼,惹得观众不买账
央视做剧这几年被人提起就是那股子稳,观众口里的踏实感从《觉醒年代》一路延到《人世间》,阵容拿出来摆在那,牌面齐了心里就定了,等到《四喜》上线,弹幕走着走着拐弯去了另一个点,一片都在盯着许娣,说夸张,说走戏,声音上去眼睛也上去,热闹里夹着疑问,这究竟演成了啥,得把事捋一捋才好说话。
故事骨架不算旧,三个阶段不同的女性被一件件事绑在一起,婚姻这头拉着,亲情那头牵着,原生家庭像一道不合缝的口子时开时合,靠彼此搭把手往前挪,女性群像这种题材自带温度,能写细,能进生活里,还能扛现实命题,阵容摆出来,蒋欣,童瑶,许娣,导演沈严做现实题材有手感,观众看名单像看菜单,心里有个味道的想象。
蒋欣演许知夏,职场里硬着头皮往前顶,家里碎碎念的事一箩筐,婚姻有道坎儿,妹妹要照顾,婆家与娘家中间像走窄桥,她的处理看着顺,眼神里有话,语气里有层,退让一点点,回身又顶一点点,像生活里真有这么个人,弹幕里夸她稳的字一排一排滚过屏,她这条线把口碑先压住了。
大家吵的那位落在许娣身上,她过往那些角色有人记得,靠的是细节里的一点一滴,这回演喻静香,沈明珠的生母,观众说像把角色搬成了她本人那一套,几处吐槽绕不开,用力太满,表情一类一类的,情绪抬得太齐整,镜头里一瞪,一抬嗓,喜怒都能套出一个模样。
问题落点在哪,别急着把帽子扣在一个人头上,换几个面看过去更清楚。
原著里的喻静香线条并不单薄,年轻时被人生拽着拐了弯,丈夫进去家散了,人还得活,日子继续往前拉,等到多年后想把和孩子之间那道缝补一补,手法笨,心里有歉,有控制的习惯混在一起。
这样的人物需要在硬与软之间来回换档,外面看着强,里面有裂纹,表演要踩着点走,力要收住又不能空,观众才会看见她身上的两面,不然留下的只是强势这一个标签,其他的气息被盖住了。
这两年观众的眼睛被同类角色喂得多了,强势妈妈,嘴快的婆婆,脾气直的长辈,频道一换还是那几种样子,久了就有模板感,声音刚起,下一句要去哪里大概心里就有数,演员不是不能走这条路,关键是里面要塞进新东西,语调换一下,行为背后的动机翻一翻,不然就像一首熟歌反复放,耳朵会麻,位置越靠前的演员越容易被放大看。
行业的节奏也推着人跑,以前拿到本子,慢慢抠,人物前史写在心里,一句台词的起落都试来试去,现在拍摄周期压着走,片子要快,资源排得满。
人从这组赶那组,表面流程没错,里子上那点打磨少了,名头在,工作也就来了,投入的时间不够长,角色很容易被标签先行,观众看到的是一类角色不断回放,背后是一整条链条在加速。
把责任全扔给演员也不合适,演员被放在什么位置,导演怎么带,场面怎么接,剪辑把哪一段留得更长,后期的声线怎么调,这些都会把感觉往某个方向拉,个别桥段有没有被要求外放一点让剧情拱起来。
导演对这位母亲的情绪有没有一个固定取向,剪出来的段落是不是把激烈的部分连在一起,最后呈现出来的就会往“显眼”那边倾斜。
观众怎么做,挑出问题的那只手其实也是在给制作抬标准,以前有戏骨坐镇心就安了,现在看角色要看新鲜度,要看细处的起伏,要看一场戏里人物的呼吸,作品要长久留人眼前,靠名号不够,靠热度不够,还是得把人物立住,把戏做满,把信任一点点挣回来。
回到许娣,她的经验在这都能派上用场,走同类人设时不把过去的招法当作万能钥匙,从语调的高低,动作的幅度,停顿的长短,眼神背后的动机。
一点点拆,一点点装,同样一句我来了,心境不同,落点不同,可以带着愧疚的轻,带着补偿的急,带着礼貌的客套,镜头往近了放,差别就在这些细微里,敬畏感不是把劲儿往外顶,而是每次出现都有新的选择贴着人物走。
别再拿“老戏骨”当护身标签,这次挨批不是无缘无故,它像个提醒,观众的辨识在往上走,重复套路很快会被看出边界,演员真正该顾虑的不是年岁,而是准备功夫有没有做到位,过去的好成绩固然在那,眼前的场每一场还得重新立。
剧往后还长,喻静香的线能不能慢慢把层次翻出来,能不能在几次关键的对话里把外面的硬和里面的软放在同一画面里,挺值期待,角色里找到新的呼吸,观众记住的是戏的好是人的准,而不是哪一个高分贝的瞬间,演戏这门手艺最见功夫的地方,其实就是把人的心事拆开给你看,再悄悄缝起来,动作稳,气口顺,放在屏幕上就能站住脚。
来源:社会兢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