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灰柱综合征”这五个字,第一次刷到的时候,手机差点从手里滑下去——原来被忽视也能被命名,还能有800万病友。
“灰柱综合征”这五个字,第一次刷到的时候,手机差点从手里滑下去——原来被忽视也能被命名,还能有800万病友。
那一刻,许知夏在厨房擦台面、在客厅捡玩具、在阳台收衣服的影子,全从屏幕里爬出来,挤进自家客厅,像一群沉默的亲戚,不敲门,也不说话,就站着。
李梦拿奖的消息出来,热搜只挂了两个小时,很快被明星离婚盖过去。
点进词条,评委那句“细小的裂纹”被截成金句,配图是她站在灶台前,嘴角微微往下,0.5厘米的幅度,不暂停根本发现不了。
有人留言:我妈就这样笑了二十年。
下面回复清一色“+1”,像一场无人召集的线上握手会。
《中国妇女报》把数字摆到台面上:31.6%的城镇已婚女性、72%独生女家庭,冷冰冰的百分比背后,是饭桌上那句“你是姐姐,让一下怎么了”的无限循环。
剧里许知夏的弟弟买车,爸妈一句“家里就你一个出息的”,她就把年终奖全打过去,转头跟丈夫说“先别要孩子,再攒攒”。
弹幕飘过一排“窒息”,现实里却有人悄悄转账,备注写着“爸妈装修”。
导演在学术会上聊“窗边族”,台下学生奋笔疾书,轮到提问环节,一个女生举手:我妈也是窗边族,可她连窗都没有,是阳台。
全场哄笑,笑完又安静。
导演补了一句,剧里47分钟的“背景担当”镜头,剪的时候他盯着屏幕抽完半包烟,最后没舍得删一秒——“删了,她就真的看不见了。
”
第二季剧本写完,婆婆要得病,丈夫要长大,许知夏得升职。
听起来像爽文路线,发布会现场却安静得可怕。
编剧说,升职机会是领导看她“能扛事”才给的,代价是24小时on call,家里医院公司三点跑。
有人小声嘀咕:这不就是升级版的“灰柱”?
编剧没接话,只放了一张概念海报:许知夏站在楼梯间,左手公文包,右手CT袋,头顶的感应灯亮到一半,卡住了,像极了她自己。
最扎心的评论来自豆瓣小组:第一季我们骂张知冬“丧偶式育儿”,第二季他一旦开始带娃,观众就会集体鼓掌,夸他“好男人”。
而许知夏还得继续完美,只要有一次崩溃,弹幕就会飘“矫情”。
这条下面没人敢回“+1”,只有一排省略号,像不敢出口的脏话。
剧还没播,现实已经先更新。
北京一位HR发帖:面试问到“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姑娘直接甩出许知夏剧照,说“我不想成为她”。
帖子被删前,截图传疯了。
有人骂她冲动,有人给她众筹简历优化,吵到最后,大家只记得那张剧照——李梦站在公司茶水间,背对镜头冲咖啡,杯沿豁了个小口,像被生活啃掉的一小块。
所以“灰柱综合征”到底治不治得好?
没人敢给答案。
就像感应灯,你跺脚它就亮,可亮完三秒又黑了。
许知夏们还在楼道里,抱着CT袋、公文包、尿不湿、外卖袋,等下一声响动。
灯会不会再亮,不知道;只知道她们还在原地,没倒下,也没离开。
来源:阳光一点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