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8岁高龄的陈云曾要求封杀热播剧,央视紧急停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6 16:55 2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出关于老一辈领导人经历的电视戏在全国播出,播出后引起不小反响。剧中的主人公是位曾长期抓经济工作的高层同志,剧中他从川区出发,经上海去莫斯科向国际组织汇报当时党内重要会议情况的故事取材于一次秘密任务。剧本出来后剧组联系了当时的家属和秘书,他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出关于老一辈领导人经历的电视戏在全国播出,播出后引起不小反响。剧中的主人公是位曾长期抓经济工作的高层同志,剧中他从川区出发,经上海去莫斯科向国际组织汇报当时党内重要会议情况的故事取材于一次秘密任务。剧本出来后剧组联系了当时的家属和秘书,他们同意了。拍完以后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台安排播放,观众反应很好,收视率很高。

再播出几集之后,他通过家人得知有部电视剧。当时他已经老了,眼睛看不清电视,但是听人一说后就叫附近的人赶紧查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了解情况以后,他认为剧里对事情的处理有问题,剧本把个人写得过于突出,而弱化了其他同志的作用,于是他就给中央写了封信,要求停播。中央收到信以后开始核查,发现剧中确实存在夸大个人功绩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便下令停止播放,并且已经播出的集数也不允许再次播出。事后媒体将这件事当作一个不愿以个人立传的事例报道出去,把他这种做法当做教训来教育干部不要追名逐利。 此人一向低调,工作上搞调研、实地看,在家里要求孩子不能靠父亲的位置吃饭。过去长期主管全国的财经事务,管过粮食调运、物价稳定、后勤保障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关系重大的事情。平时写的文章也都是些实在的意见,说话爱接地气,不喜欢说空话套话。生活中还有一件小事也能说明问题,有人给他编了一本摄影画册,他不表态同意也不直接拒绝,只是压着不让公开发行,理由是成绩属于大家,只有在集体宣传的情况下才可能同意。

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来自台岛的历史剧在大陆播出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出戏讲的是清末一个商人在官场与商场上的活动,尤其在江浙一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观众看完之后做起了比较,认为近代有些民营家族对民族工业的推动始办面粉厂、纺织厂,逐渐把生意做大,在江浙地区有了不小的影响,荣家在当地搞产业,提供就业的情况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实实在在地帮了民族工业一把。

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之下,江浙两地的电视机构决定各自筹拍关于这个家族的一部影视作品。一部叫做《荣氏兄弟,另一部叫作《荣氏家族。剧组把人员组织起来、编好剧本、选好了演员,正打算开拍和播出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家族现在的掌舵人站出来表态反对,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会看剧本,也不会给钱资助,更不愿意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态度非常坚定,还公开宣称:谁要是擅自播出有关我们家族的这些影视作品,地方领导就要承担责任,靠这么一句话就把很多正在筹备中的影视项目全部叫停了,全国范围内有十几部与荣氏家族相关的影视方案都被取消或者停止推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用影像留下记忆的想法也就此落空,荣耀不显摆,家族掌门人主张低调行事,这两个因素直接促成了那些影视工程流产的情况发生。

这两件事看似没多大关系,但从侧面看又有一个共同点,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里,很多以前当过重要职务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是很谨慎的,他们在承担公共责任的时候看重的是集体的作用,并不愿意让个人的行为成为集体成绩的一部分。陈云是其中一个例子;荣毅仁的做法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家族传统和个人态度上的延续,这种自我约束在当时成为了社会话题并影响到了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过程当中—影视公司要想更好地推进项目就需要得到关涉人物或者家属方面的支持,而一旦关键人物拒绝合作之后那么相关作品也就很难继续下去了,在影视界看来这就既失去了题材与资源也存在着一种审批和社会风险的实际考量情况出现。

从历史角度来看,陈云党内长期做经济工作,当过中央财方面的主要领导。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下地察看粮食情况时给出过有关看法,改革开放时期,他又多次叮嘱小心物价问题和通货膨胀危险,并拿出比较实在的应对建议。他在作风上提倡去现场检查研究,看重基层情形,家里教导孩子很严格,不让孩子依靠自己父亲地位来占便宜,在这样的思想和举动之后成为日后党内着重集体主义、否认同样崇拜的事例。

荣氏家族在近代史里算是民间资本进入工业化进程里的成功案例之一,他们在无锡等地的工厂设立、技术改进以及雇用人数都对当地工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家族影响力让有关他们的影视项目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与观赏性,在地方观众眼里更容易引起共鸣,但一旦家族代表明确表示不愿意被以影视形式呈现出来,很多工作前期付出就付诸东流了,影视工业碰上这种情况既影响创作又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记忆方式。

在实践层面,类似停播、撤项目的事情给社会记忆留下长久的影子。影视作品是公共话语的重要载体,观众经由电视剧或者纪录片认识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如果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反对个人化的叙述,有关的作品被阻止播放或者删改,那么公众接触的历史叙述就会发生变化。国家有关部门解决这类纠纷的时候,要权衡史实,大众教育以及当事人的想法,依照程序展开调查并作出决定,陈云出面要求停止播出的那一回处理过程,在党史课上经常被人提及,用来告诫干部守住集体主义观念,不能拿自己的功劳占据话语权。

类似的事例还显示文化宣传和政治人物个人意愿存在张力,影视创作要塑造出鲜活的个人形象才能吸引观众,但是政治文化重视集体贡献,二者很难兼顾,一旦个别重要人物坚持低调,不允许有太浓重的个人色彩去呈现的时候,创作者就得重新调整叙述角度,把重点放在集体或者时代背景上。一些地方的纪念活动也受到牵连,逝者被纪念时常常保持简朴,并不会以个人宣传为主,纪念场所反而变成党性教育基地或者廉政教育现场课,而不是个人英雄展示馆。

把这些事放在一起就能看到社会记忆的形成不是单行线。群众怎么认识历史人物,受到影视和媒体的影响,还跟当事人的态度,家属的态度有关联。国家处理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在这三方面找到折中的地方,尊重过去、准确的事实和普及教育的效果不能忽视哪一项。对正在做这件事的人来讲,重视史学史料,尊重当事人,家属的意见,不要把集体的事情当成了个人的事儿,对大众来说知道这些事情之后,可以更多面一点来看一些停止播放或者被撤下的文化产品,让历史认知离真实的状况,全体的印象靠得近一点儿。

综上,两个事件把个人立场和公共叙事的关系展示出来。影视作品是传播历史的方式;另外当事人出于对集体的尊重或者家族低调选择,可能不会将自己放大化。社会在记忆与教育中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能抹杀掉一个人真实的贡献,也不能让集体的事迹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干部队伍的价值导向产生长期示范性作用。

来源:万能的小钥匙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