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胡连馨的名字出现在《还珠》短剧演员表中时,质疑声如期而至:“演过《1921》《隐娘》的正剧演员,怎么下凡拍短剧了?”“这难道不是职业降级,是堕落吧?” 可在影视行业寒冬刺骨的当下,这种论调或许才是真的脱离现实——当75%的长剧演员面临失业潮,当41岁演员于清
当胡连馨的名字出现在《还珠》短剧演员表中时,质疑声如期而至:“演过《1921》《隐娘》的正剧演员,怎么下凡拍短剧了?”“这难道不是职业降级,是堕落吧?” 可在影视行业寒冬刺骨的当下,这种论调或许才是真的脱离现实——当75%的长剧演员面临失业潮,当41岁演员于清斌放下身段送外卖补贴房贷,能抢到优质演出机会,早已是演员的生存智慧。
影视行业的“寒潮”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结构性崩塌。数据显示,2025年获批电视剧数量从十年前的429部锐减至115部,缩水超73%;横店开机剧组数量暴跌60%,群演平均等戏时间从两天延长到一周以上。资本缩紧、平台控量,长剧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小,资源却极端集中在顶流手中,中腰部演员成了最尴尬的群体:脸熟但不带货,有演技但性价比“不高”,最终沦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淘汰对象。霍建华、杨蓉等中生代演员纷纷转战短剧,早已印证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行业趋势下的必然求生。
更何况,胡连馨选择的《还珠》短剧,从来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这部被芒果TV定为S+级的项目,剧本耗时一年打磨,原系列制片人何琇琼亲自把关,坚持“不动原著框架、补充创新内容”的原则,既保留容嬷嬷扎针等名场面,又通过穿越设定注入新意。更让人上头的是剧中贯穿始终的女性互助内核:穿越而来的林岁岁(胡连馨 饰)冒险救下即将被扎针的紫薇,紫薇又在主角团陷入感情危机时出手化解,这种不搞雌竞、彼此托举的剧情,恰好戳中了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从制作规格到价值表达,这部短剧都打破了“短剧=快餐文化”的偏见,这样的优质资源,与其说是“降级”,不如说是精准选择。
所谓“制片人觉醒”,本质上是行业创作逻辑的回归。当长剧市场陷入“流量至上”的怪圈,短剧赛道反而成了诚意创作的避风港。《还珠》短剧的主创团队清一色长剧班底,他们摒弃“六天拍一部”的浮躁模式,花时间打磨剧本、要求演员剃发贴合角色、全员学习马术提升质感;而女性互助主题的走红,更证明观众早已厌倦悬浮的宫斗戏码,渴望看到真实、温暖的情感联结。这种“以内容为核心”的创作转向,让短剧不再是长剧的附庸,反而成为承载创新表达的新载体——这时候演员选择短剧,不是“堕落”,而是对优质创作的认可。
事实上,短剧早已不是“糊咖聚集地”,而是演员的“再就业蓝海”。秦岚用“电影级分镜+短剧节奏”的表演,让短剧播放量破8亿;李沐辰从长剧黄金配角转型短剧女主,单部作品分账破7000万,商业价值暴涨。这些案例都在说明:演员的价值从不由作品长度定义,而是由角色完成度和作品诚意决定。胡连馨在短剧中饰演的林岁岁,既要演绎当红女星的傲娇灵动,又要展现穿越后的机智坚韧,这种层次丰富的角色,恰恰是磨练演技的好机会。在无戏可拍的行业困境中,能通过优质短剧保持曝光、打磨演技,远比固守“正剧演员”的虚名更有意义。
影视行业的寒冬,冻住的是浮躁的泡沫,留下的是清醒的坚守。当41岁演员送外卖时还没忘记自己曾是演员,当霍建华、胡连馨们放下“身段”拥抱优质短剧,我们看到的不是职业降级,而是演员对职业的敬畏——在市场收缩的当下,“有戏拍”是幸运,“拍好戏”是能力。真正的堕落从不是选择短剧,而是固守偏见、错失机会,最终被行业淘汰。
胡连馨的选择,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影视行业的结构性变迁,也照见了演员职业的本质——无论长剧短剧,能让观众共情、能让自己成长的角色,就是值得的选择。在寒冬未散的今天,比起纠结“是否堕落”,不如认可这种“顺势而为”的清醒:毕竟,能在片场发光,远比在等待中沉寂更有体面。
来源:梅尔迪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