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喝早茶时,听到朋友聊起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依依向北风》。因是表现知青题材的年代大剧,这自然勾起了我对半个多世纪前上山下乡知青生活的难忘记忆。回到家打开电视机,我竟以每天五到六集的观剧频率追完了38集电视剧《依依向北风》。观赏完这部长长的剧集,我脑海中突然蹦出
喝早茶时,听到朋友聊起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依依向北风》。因是表现知青题材的年代大剧,这自然勾起了我对半个多世纪前上山下乡知青生活的难忘记忆。回到家打开电视机,我竟以每天五到六集的观剧频率追完了38集电视剧《依依向北风》。观赏完这部长长的剧集,我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标题,《依依向北风》半部知青史,于是打开电脑,辟辟叭叭一天的敲击,这篇粗浅简陋的文艺散评便从心海里流了出来。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我是1968年下乡插队的所谓知青。当时我的文化知识也仅仅停留在1966年初中毕业的坎上,年龄也仅仅不到16岁,懵懵懂懂,不谙世事,哪里称得上是有知识的青年呢。当时的我似乎比《依依向北风》中的男主角俞乐山的粗浅文化要好一点,至少面对贫中农的再教育,能写一份像样的检讨和悔过书吧。但上山下乡插队的两千万知青中类似俞乐山式的知识青年在那个嗟咜岁月里至少有半数以上。当年我们被狂热的思想所桎梏,被虚妄的热情所冲动,被迷茫和向往所纠结的时代大潮所裹挟,从城市告别父母亲情,上山下乡来到大有作为的阔天地。我们从修理地球开始,带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解放全人类的终极目标,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而现实却似一瓢兜头的冷水,将我们浇了个浑身湿透,我们没能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却让我们自己整体性地陷入了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当我们随着星星出伴着月亮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劳动了一段时月后,我们终年的辛劳换不回一年的基本口粮。于是我们不得不和电视剧中的男主俞乐山一样,想方设法觅生机,开劈另类的生存之道。我们也曾用5分钱一个的价格在乡邻们中收购鸡蛋,然后加价5分钱贩卖到城市里。我们也把自己种的脚板薯和红辣椒拿去集镇上換油盐酱醋茶。我们也把农村中无钱扯布买衣裳的布票收购后,去城里黑市上贩卖,換得三斤白米、两筒挂面。三五年之后,当招工调干回城无望,当推荐以工农兵的身份读书无门,我们破罐子破摔,劳动中偷奸耍滑,下工后趁夜色幽幽偷鸡摸狗。我们成了贫下中农无法再教育下去,且被生产队乡邻们深恶痛绝的混混和二流子,再也不是他们口中尊称的下乡知青了。
又是三五年之后,我们中出身好的,有关系有背景的走后门回城了,或搞假病历病退了,或和城里及乡下人结婚成家了,小伙伴们都“心系金陵岸,决然别农村”了。剩下的我们,要么就是出生不好,父母亲是走资派或有历史问题的反革命份子,要么就是家庭海外关系复杂,有家族亲戚解放前去了台弯的。我们这些所谓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既不敢回城市打黑工,又不想嫁人娶妻害别人,只好啍唱着《南京知青之歌》在哀怨声中自叹命运不济,在广阔天地的漩涡里瞎扑腾。
四人帮被粉碎后,当恢复高考的春雷将我们整体性陷入迷茫中的知青震醒后,1977年到1979年三年里,我们中的老三届尤其是高中老三届那些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通过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拼命复习走进了考场。当他们手中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变成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们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地走进了文革后新型的大学校园。像剧中的王潇、盛雪竹一样,他们是两千万下乡知青中的佼佼者。
被大浪淘沙之后,既无好的出生,又无真才实学在农村穷困潦倒而落泊的知青们,只能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盼望有能够改变我们知青命运,让我们早日离开广阔天地回到城里的好政策。于是就有了云南三万知青集体下跪,绝食卧轨、进京请愿要求回城那感天动地壮举。于是也就有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得知三万知青集体下跪,请愿回城的消息后,他老人家落泪动容的感动和他老人家:“让孩子们回来吧”那句朴实动人、款款深情的话语。这句惊天地泣鬼神如一声春雷般的话语,当年曾让我们千百万回城无望的下乡知青和翘首盼望我们回城的家长们铭感五内,抱头痛哭,声泪俱下,心潮起浮。也正是这句话,它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怀和政治家那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有了邓小平这句为两千万上山下乡知青拨云见日,引渡迷津的话语,它才为新中国长达10年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划上了一个令世人都为之赞叹和钦佩的休止符。从此:“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两千万知青“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在小平同志为总没计师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万里长风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年代大剧《依依向北风》之所以热播,之所以好评如潮,之所以能引起当年上山下乡知青而今却是白发苍苍古稀老人们的感同身受,而且这部年代大剧也由初播时的漫天吐槽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追剧,正是编导们把中了那个特定年代知青这一特定群体在历史纵深推进中现实生活的脉博,剧中演员们才形象鲜明、生动细腻地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知青这一特定群体的典型具象。从这个意义出发来定位《依依向北风》的文学效应和社会效应,它当之无愧是半部知青史。
我们先从编剧对男主俞乐山的定位来看,我以为《依依向北风》对剧中人物的刻划是该剧最大的成功和亮点。而该剧通过人物所表现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之所以打动了屏幕前亿万观众,也正是编剧尊重历史,还原和铺垫历史,让人物极富那个特定年代社会本质特征的典型意义而取得的巨大成功。
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首先应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首先表现在作品所刻划的人物自身要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他还应具有当时社会人物中的普遍性,只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才能够体现出年代社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罗曼.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托尔斯泰也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高尔基也说:“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得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追完《依依向北风》的剧情,我认为编导们是深谙艺术创作中怎样突显人物典型意义这一理论前提的。
剧中下乡知青俞乐山是编剧笔下及观众眼中最具有他那个时代典型意义的人物之一。因为从这一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知青整体性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和在利益道德上的挣扎,以及个体牺牲对集体主义霸凌的隐性抗争。剧中的俞乐山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他作为家中的老大,本不应下乡,然而作为早年失去父亲的他,为了照顾妹妹能留城,他毅然决然下乡插队。但他并不是只具有那个时代下乡知青中所谓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宏大而空洞的理想色彩,他也并不想在战天斗地中谋求虚妄的荣耀和名声,毕竟他有长子的担当。母亲疾病缠身,妹妹既身无所长又没有工作,维系家庭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身上。剧中有关表现俞乐山鲜明个性色彩的一系列情节故事,无不生动、形象、鲜明、细腻地突显了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典型性。即使在“投机倒把”中俞乐山仍是胸廓博大。剧中他贩卖鸡蛋,进深山老林采药,去能卖上高价钱的地方卖药材以及倒腾衣物等市场走俏的商品,虽一时成了他下乡在农村生活的主场,但他也表现得落拓大度,仗义豪爽。他不怕“投机倒把”被抓的凶险,也不怕被知青和农民把自己看成偷奸耍滑混日子一类的人物。
俞乐山善良正直,心思敏捷,为人仗义,乐观大度。剧中他故意撞车一是为了揭露知青办主任盘剥知青的罪恶,二是为了替蒙冤受屈的知青战友盛雪竹开脱罪责,尽管当时他并不待见盛雪竹。他进深山采药为老药农挡凶险,是他善良天性最朴素而本真的体现。他承担知青曲芳菲未婚先孕的责任而和他假结婚,是他对自己爱情初心的仗义和忠诚。他义无反顾替朋友兄弟垫资开服装挡口做生意,是他从来就有的侠肝义胆和深明大意。他承包倒闭的五金厂为乡下父老乡亲解危济困,他为知青伙伴乔正君保守秘密承担责任,他为并不了解他的实际为人而极力排斥他的知青伙伴盛雪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无不鲜明地彰显出这一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俞乐山是鲜活的人,他会犯错误,会在现实困境中低头,会在逆境中不屈服并千方百计战胜困难,会在正义中迂回出击,会在亲情和友情中退让,他的人品和节操是下乡知青中一个真实而典型的存在。他贯穿全剧的一系列情节故事都突显了《依依向北风》所要表达的人性光辉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题。俞乐山这一人物的成功刻划,无疑他是那个特定年代知青群体的一面镜子。他的形象既还原了那个特定社会特定知青群体的生话现实,又极具那个特定社会特定知青群体的典型意义。
同时,《依依向北风》最成功的艺术性,还在于编导们对知青群体在历史向纵深发展中,他们所突显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编导者把剧情的重头戏放在俞乐山等回城知青在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的初期去进行全景式描绘刻划并推动剧情,这使得整部电视剧更具有对现实社会宏大的叙事意义,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更有张力也更具有立体感。故事情节向纵深推进也有了依托,所表现的知青题材也就更加广阔。这也是我认为《依依向北风》这部电视剧是半部知青史的证言和注脚。
比如俞乐山的企业挂靠乔正君的国企所遭遇的一系列麻烦和构陷,剧情所映射的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制度不完善、规则不建全,民营企业家在商业竞争中靠理想主义去奋斗,注定是在走一条英雄末路而以失败告终。俞乐山从投机倒把到承包乡镇五金厂,从自己办公司到挂靠国营企业,这一情节纵深推进的典型意义也表现了作为个体在时代变迁的滚滚洪流中的妥协与成长壮大的深层矛盾。剧中俞乐山的形象更在于警示观众,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个人理想必须服从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普通人在社会转型期的逆袭更在于现实压力下自己的情感克制与理性选择。
盛雪竹是《依依向北风》中编导和演员们着力刻划的又一个艺术经典。剧中盛雪竹是一个命运多舛却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光辉女性。有评论说她的命运之所以无比艰难在于她情商不高,识人不清,犹疑隐忍。其实盛雪竹所谓的识人不清,犹疑隐忍正是编导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女性善良纯洁,坚忍不拔,在苦难漩涡里磨砺自我并逐步成长壮大最形象的诠释和最深层次的刻划。而这种诠释和刻划又最具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最具人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盛雪竹在剧中的一系列情节故事既融合了中国女性在遭遇情感纠葛,道德困惑和自我觉醒中所交织的生命磨砺,同时又主题鲜明地体现了传统女性思想与新时代知识女性逐步觉悟的共生共融。
一开始盛雪竹误将伪君子乔正君视为偶象和救命恩人而陷入了自己的情感误区,后又因举报知青办主任被关押而再次上当乔正君的误导。再就是因妹妹与俞乐山的假婚姻及妹妹遗女的抚养问题而对俞乐山误会的加深,这一切的情节安排都是编导们的大手笔在完成对盛雪竹这一人物立体感的精心刻划。旨在彰显传统女性在情感认知和道德建树中的成长和转化。
盛雪竹在面对父亲迎娶间接害死自己母亲的仇人,以及妹妹在父亲迷惑下的道德绑架等等亲情背叛困惑下;在自己参不参加高考和妹妹曲芳菲遗女暖暖的抚养问题上,她所表现的决绝和大义所彰显的善良品质,无疑又是编导对盛雪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深层次刻划。盛雪竹一方面暂时舍弃亲情,一方面又放弃高考守护孩子,这表明中国女性在超越血缘上的重大担当。这就使得剧情一方面能够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也对剧情人物的刻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使得剧中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立体。
至于盛雪竹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犹疑和觉醒,则是编导对剧中人物个性和典型意义上的完善和升华。盛雪竹嫁给并不爱的王潇,那是中国传统女性最善良最隐忍的高贵品质。王潇为了救盛雪竹险成植物人而自暴自弃,盛雪竹为报答王潇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爱情,甘愿做王潇的人妻。她柔弱的肩膀既要承担起照料王潇,帮助他康复那些既繁琐而又细致的重任,她还要承担教养暖暖及所有家庭的一应杂务。一旦王潇出轨,盛雪竹理智冷静地选择了离婚,最终让电视剧既完成了对这一人物情感道德的整体塑造,也为观众带来了崇高的审美教益。
应该说饰演盛雪竹的演员菅纫姿的表演,是生动细腻且极富感染力的。她的表演重在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的变化,来逐步完善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刻划和塑造。如相信崇拜伪君子乔正君的几个场景,对俞乐山的不信任,甚至是忿恨,逐步转化为对俞乐山的信任并帮助其发展事业,及至后来发自心底而对俞乐山产生爱慕;还有对父亲迎娶间接杀害自己母亲的仇人,对养女暖暖精心细意的抚养和关爱等一系列情节中,盛雪竹所表现出的坦然、愤怒、脆弱、犹疑与坚忍、坚韧等个性特征,菅纫姿都表演得得层次分明,鲜活细腻,决无造作。
鲁诺对俞乐山这一人物的塑造也是极为传神极富感染力的。他把剧中俞乐山的机智、圆滑、善良、刚毅的个性,演绎得鲜活细腻,处理得层次分明。剧情中他塑造的那个浑身既充满市井气息,又富有善良坚忍刚毅内在气质的人物形象,很是让这部年代大剧在观众心目中“流光溢彩,萤门永存。”
说《依依向北风》是半部知青史,还在于电视剧对乔正君、王潇等剧中知青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刻划。剧中乔正君无疑是知青群体中的负面形象,他伪善而狡猾,阴险而卑劣。他帮助曲芳菲躲避稽查是存在对曲芳菲爱情的图谋不轨,他一方面骗取曲芳菲的爱情,另一方面又企图以爱情来协迫曲芳菲对他仕途进行保护。他还利用盛雪竹对他的爱慕隐瞒自己与曲芳菲的关系,他误导欺骗盛雪竹是为了保持与她的暖味。出狱后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甚至为了自己的前途宁愿屈服让步于母亲的冷酷而不认养自己的亲骨肉,他和其母一样将亲骨肉的孩子视为通往幸福的绊脚石。及至随着剧情的发展,乔正君便彻底沦为了令人痛恨忿慨的反派。他利用曾徇私枉法坐监出狱的知青办主任为自己谋私利,不顾下乡时的乡邻利益而把这一恶棍安排当乡镇五金厂厂长;为了仕途他屈服个性扭曲自私暴戾的妻子,不惜损公肥私利用权利挪贷公款;为了仕途他欺骗曾经为他隐瞒未婚生子的知青伙伴俞乐山,并阴谋以挂靠国营企业的骗局攫夺了余乐山苦心经营的家具城;他还瞒上欺下不顾工人的死活欺骗生计艰辛的讨薪工人等等。乔正君对情感道德的双重背叛,无疑是编导们对知青这个特定群体最为真实而全方位的描写和叙事。
编导们既对这一群体心底善良,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光明磊落的正面形象如盛雪竹、俞乐山等人物作了大手笔的讴歌。同时也不忘记对这一群体中像乔正君一类自私伪善,阴险狡诈,极端功利主义的宵小鼠辈进行无情的鞭挞。当然编导们也没有忽视像王潇一类的知青们在进城后在社会阔步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都把不一样的阵痛写进了各自沉浮的命运中。编导们正是通过这一全景式的描绘与叙事,才使得《依依向北风》这部知青题材的年代大剧更具真实性和典型性。
电视剧还原知青们从局囿他们的广阔天地到进城后参与改革开放初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建没,这一群体整体性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向生图強的精神面貌恰好架构起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一特定群体的半部历史。其文学意义在于传统的文化意象向现代文化意象转化时的阵痛和新生,在于上山下乡知青们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共生共融,在于警示电视机前的千万观众,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离岸时代,不管我们向往的金陵岸是何等的光辉灿烂,也不管我们将告别咋日依依所向的是温和或劲厉的东西南北风,我们都要保持那份尚存的初心。
《依依向北风》作为一部年代大剧它最大的成功,不是编导们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作些偏平化的概述和演绎,而是让知青群体从上山下乡在农村生活的环境中跳脱出来。把这样一个群体粉碎四人邦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深刻自觉与积极适应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知识青年在特定时代里的思想兑变和行动解放。整部电视剧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呈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依依向北风》的播放为广大观众在传达一份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基础上,它还在价值观、爱情观、个人和社会利益与矛盾处理上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极有探讨意义的生命课题。
当然这部年代大剧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硬伤,首先是它所表现的题材与历史背景有部分脱节。编导们并没有从当年知识青年这个特定时代群体性最深沉最复杂的命运沉浮去铺垫去诠释故事,而只是以撞碎鸡蛋而引发的三角恋这个肤浅老套的情节入手,演绎出一系列悬浮的未婚先孕,打击投机倒把,举报构陷,仗义假结婚等情节。同时剧作的历史叙事也部分失真。如剧中军队参与的打击市场自由交易的情节就是胡编乱造的。1972年8月军队的“三支两军”的任务就结束并撤回军队了,而《依依向北风》剧情的历史背景却是从1975年开始的。这种不尊重历史背景凭空杜撰的态度,是对电视观众极其不负责任的。
再者剧中知青文艺会演的场景也完全失真,1975年的农村仍是极其贫穷而落后的。剧中舞台的奢华和背景幕墙的现代化在当时即便是繁华的城市都是不多见的,何况贫穷落后的乡村呢。剧中的服饰道具也过于光鲜,这同样不符合年代特征。更为糊弄观众的是《依依向北风》中演员选角的不严谨性。部分演员年龄的反差、面部表情的刻意、表演形式的僵化生硬都无疑是电视剧制作的硬伤。
当然瑕不掩瑜,《依依向北风》作为一部年代大剧,它反映了知青自上山下乡在农村中接下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现实生活,它也把知青们回城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的不适应和自觉转化并积极参与的过程描绘刻划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电视剧全景式地向观众讲述了上山下乡知青们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那些难忘的蹉跎岁月和峥嵘岁月,堪称是对知青群体半部史诗性的形象叙述。电视剧令人称道的地方的确不少,可圈可点的情节故事更让观众过目不忘,谈兴十足。
作为一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们也正在老去,但那个特定时代的知青生活不会因我们的老去而被时代健忘,相反那个特定时代的磋砣岁月和峥嵘岁月所有的人和事还历历如在眼前,令人回味,令人感慨。但愿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名种艺术门类,能够经常去涉猎与挖掘,属于那个特定群体的知青题材。
眼纳千江水,面向划时代,心装天下事,文笔起风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艺术本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艺术才有可能推出更多像《依依向北风》这样有筋骨、有血肉、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或奉献出更多记录人民伟大实践,代表时代进步要求,彰显正确信仰,保持善良初心,弘扬中华文明的艺术作品,以饷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
来源:深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