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花园的秘密》:革命历史故事,可以这样“竖”起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6 11:09 1

摘要:这部剧取材自法国医生贝熙业在北平沦陷时期的抗战事迹,讲述了他如何从对中国人民遭遇的同情,一步步发展到对共产党地下抗战工作的无私支持,并最终以自己京西的私墅“贝家花园”为掩护,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为平西根据地运送宝贵医疗物资与情报的故事。

11月1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网络微短剧《贝家花园的秘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贝家花园的秘密》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海淀区委宣传部、红果短剧联合出品,北京广播电视台燃剧社原创制作,入选北京大视听重点网络文艺作品。

这部剧取材自法国医生贝熙业在北平沦陷时期的抗战事迹,讲述了他如何从对中国人民遭遇的同情,一步步发展到对共产党地下抗战工作的无私支持,并最终以自己京西的私墅“贝家花园”为掩护,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为平西根据地运送宝贵医疗物资与情报的故事。

它以每集3分钟的竖屏形式,将剧情与平西抗战、珍珠港事件等真实历史背景深度绑定,药品运输、情报传递等情节紧凑推进,既保持了历史严肃性,又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很好地适配了年轻观众的观剧习惯,9月27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听听FM、红果短剧上线后颇受好评。

主题创作在竖屏微短剧领域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将厚重革命历史题材进行轻量化表达?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李秀磊介绍了这部剧的创作过程。她表示,利用好新兴文艺形式,讲好北京故事,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做好宣传,是北京台作为首都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红果精品短剧运营经理王雨彤认为,这部剧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填补了微短剧领域北京抗战史题材的空白。红果通过前期精准预热,端内资源集中投放,话题与传播联动等方式,用更精准的受众定位、更灵活的宣发节奏,让剧中的好故事触达更多观众。

北京广播电视台燃剧社编剧徐然分享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心得。她表示,好故事是创作的根基,主创团队始终秉持主流媒体精品创作的态度和标准,认真研读历史资料,不断探索创新微短剧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力图用微短剧这种新大众文艺形式“新瓶装好酒”,用好故事、好内容触达广大微短剧观众。

剧中“刘佩”的饰演者谢卓亚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专注细节表达,力图在短时间内把人物情绪、故事冲突传递给观众,饰演“刘佩”这个有血有肉的独立女性角色,对自己而言,也是一次磨炼和挑战。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这部剧打破了微短剧长期依赖“霸总”“甜宠”“穿越”等题材局限,以真实历史叙事打开创作新空间,证明微短剧也可承载重大主题的厚重内容,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表示,该剧立意深刻、剧作扎实,聚焦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外合作,兼具历史的严肃性与形式的创新性,填补了竖屏微短剧在革命历史题材领域的空白,让反法西斯战争的全球意义得到了具像呈现。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玲指出,作品具有内容的可信度、故事的新颖性,视角的平实度、制作的精良度,通过谍战悬念与竖屏美学的结合,实现了“轻载体承载重历史”的突破,其独特的国际视角也为抗战题材提供了全新的表达维度。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主任吕帆用“五个一”概括作品价值:媒介上“一鱼多吃”、节奏上“一针见血”、人物上“一见如故”、文化上“一脉相承”、美学上“一叶知秋”,体现了该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性和配适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认为,技术会迭代,平台会更替,但面向好故事的好创作,永远有市场。该剧让大家看到,微短剧可以“轻”得便利,也能“重”得动人;可以“新”得时尚,也能“旧”得深刻;可以“变”在形式,更能“不变”在精神内核。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强调,这部剧打开了新时代微短剧创作的新风,发挥了文艺“培根铸魂”的作用,创作者坚持追求精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微短剧生态注入了清醒的文化自觉,打破微短剧娱乐化浅薄化倾向。同时也是通过微短剧推动“以文塑旅、文旅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