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晚上8点,央视一套把黄金档让给了一部讲贵州山沟沟的电视剧,首播发布会刚散场,朋友圈已经有人放话:看完直接想辞职回村。
11月12日晚上8点,央视一套把黄金档让给了一部讲贵州山沟沟的电视剧,首播发布会刚散场,朋友圈已经有人放话:看完直接想辞职回村。
这部剧叫《乌蒙深处》,主线不新鲜,就是乡村振兴。
可它偏偏拿到了央视一套的入场券,上一次同题材享受这待遇的还是《山海情》。
发布会现场,中国作协、贵州文联坐满第一排,毛晓彤、秦俊杰站在C位,身后大屏滚动播放着苗绣、悬崖村、直播基地的真实画面。
台下有人小声嘀咕:这剧要是爆了,贵州文旅得被挤爆。
编剧欧阳黔森在台上没谈情怀,只报了两个数字:两年,156个村。
为了写剧本,他把家搬到毕节,每天跟着驻村干部爬坡,笔记本写烂四本,最后把小说《莫道君行早》改成剧本,又推翻重来四次。
他说,不想拍成扶贫宣传片,只想回答一个问题:政策落地后,普通人到底怎么多赚一块钱。
毛晓彤演的苗绣传承人,原型是黔东南的90后女孩杨昌芹。
杨昌芹16岁出去打工,22岁回来学苗绣,第一年绣品只卖得出枕头套,一套80块。
后来县里把非遗工坊和电商中心放在一起,她开了直播间,最贵的一件嫁衣卖到6万8,去年带着绣片走进巴黎 showroom,回来给村里修路捐了30万。
剧里把这段经历拆成五场戏,没有眼泪,只有绣娘们围在院子里数钱,一毛一块地凑路费。
秦俊杰的角色更接地气。
大学毕业在深圳做码农,月薪一万五,房租就去掉一半。
父亲脑梗,他回乌蒙山照顾,发现村里种的魔芋年年滞销。
剧里他先用手机给魔芋拍视频,点赞只有7个,后来把镜头对准父亲用魔芋丝炒腊肉,播放量破百万,三天卖完20吨。
真实事件里,那个返乡青年叫张阳,现在每天发2000单,快递车直接开到地头,村民给他起了个外号:张两吨。
很多人怕主旋律又喊口号,预告片里确实没出现一句大会报告。
镜头最多的是一条挂在悬崖上的路,施工队用骡子驮水泥,一块一块铺板子。
这条路现实里叫阿西里西天道,海拔2200米,修好以后,村里老人去镇上看病,单程从五小时缩到45分钟。
剧里没给修路戏配乐,只有铁锤声和喘气声,弹幕却刷疯了:原来路真是砸出来的。
央视敢把它放进黄金档,赌的就是真实感。
去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49万亿,贵州占了其中8.3%,增速全国第一。
剧里每一场卖货、每一次快递发车,后台都贴着真实数据:毕节魔芋京东单日销量、苗绣淘宝搜索涨幅、民宿预订曲线。
观众看到的是故事,平台看到的是财报,地方看到的是就业。
一部剧把三方都照顾到,想不爆都难。
有人担心,会不会又把农民拍成等着被拯救的弱者。
剧里给出的答案是:政策给的是梯子,爬不爬看自己。
毛晓彤的绣坊拿到第一笔5万无息贷款,是她自己连夜写项目书,坐了六小时大巴去贵阳答辩。
秦俊杰的直播间被封号一周,他跑去县里税务局问发票怎么开,回来给全村人上课:想卖货,先学会交税。
这些细节把干部和村民放在同一水平线,谁都不是救世主,谁也别想躺赢。
更狠的是,剧里直接拍了失败。
有户人家跟着种魔芋,赶上雨季全烂在地里,老婆连夜跑回娘家,男人蹲在地头抽烟。
驻村干部没给他募捐,只递了一张保险公司电话,告诉他明年先买农业险。
这段播出后,评论区罕见地没骂编剧心狠,反而刷屏:终于看到赔钱的农村戏了,真实得让人踏实。
贵州过去给人印象只有茅台酒和黄果树,现在靠一部剧把苗绣、魔芋、悬崖村、直播基地打包推到全国面前。
省文旅厅提前一个月做预案:剧播期间,主要取景地免门票,贵阳机场开通剧组专线大巴,西江千户苗寨连夜加排苗绣体验课。
平台数据显示,预告片上线一周,贵州民宿搜索量涨180%,毕节魔芋干直接卖断货。
一部剧还没播完,已经带动一条产业链。
观众为什么愿意买单?
因为拍的就是身边事。
大城市写字楼里,30岁的人正担心被优化,看到剧里返乡青年靠一部手机把魔芋卖成爆款,心里咯噔一下:原来退路不只有送外卖。
村里老人怕手艺失传,看到绣片走上T台,转身把压箱底的图样翻出来教孙女。
政策怎么落地、钱怎么进口袋、失败怎么兜底,剧里全给了一遍答案,比文件好看,比新闻可信。
爆款公式说起来也简单:把高大上的词拆成一分钱一毛钱,把普通人推到镜头前,让他们自己数钱,自己擦泪,自己笑出声。
乌蒙山深处的故事,没有霸道总裁,没有天降富豪,只有一块绣布、一袋魔芋、一条悬崖上的路,却让观众看到:回家不是逃避,可能是另一条生路。
央视一套把黄金档押在这,赌的就是你看完也会算一笔账:回村,到底能不能多赚一块钱。
来源:阿醉新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