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集播完满屏一星,白玉兰视后童瑶被批连哭戏都不会掉泪,这剧把观众当傻子。
十集播完满屏一星,白玉兰视后童瑶被批连哭戏都不会掉泪,这剧把观众当傻子。
热搜词条挂了一整天,点进去全是吐槽。
有人统计,童瑶在灵堂那场戏里表情变化为零,镜头切了三次,眼眶始终干燥。
弹幕刷得最快的一句是:视后证书是不是网购打印的。
许娣更直接,嗓门一拉就开始拍桌子,从第一集吼到第十集,分贝高到手机扬声器破音。
观众把她的表演剪成合集,配上心电图,峰值整齐得像排队做核酸。
有人翻出她早年拿梅花奖的舞台片段,对比之下,只能叹气。
蒋欣瘦到颧骨挂不住肉,镜头一推近,法令纹成了两条深沟。
剧里她演一个为娃操心的妈,可孩子真扑过来,她得先扶墙才能蹲下去。
粉丝辩解说是为角色牺牲,评论区回怼:牺牲的是演技吧。
黄明昊的台词黏在一起,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嚷啥。
他和许娣对戏像吵架比赛,谁声音大谁赢。
网友给他P了字幕条,每句后面都加个问号,表示听不懂。
有人去查了他的片酬数字,七位数,够普通人干十年。
剧组背后那家出品方去年就翻过车,上一部剧评分4.8,套路一样:攒一堆奖项光环,剧本连夜飞页,拍摄周期压缩再压缩。
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内部KPI只看热搜条数,不管口碑。
演员进组前签合同,宣传期必须配合炒话题,演技不在考核范围。
童瑶在《三十而已》里还能把顾佳的憋屈演得让人跟着揪心,到了《四喜》却像被抽了魂。
问题不是不会演,是根本没时间去琢磨。
剧组为了赶档期,把四十集的戏硬砍成三十集,她的重头戏被拆成五段,分五天拍,情绪刚上来就转场,眼泪根本来不及酝酿。
许娣更冤,剧本给她的动作提示只有三个字:发飙再发飙。
她向导演提议加一段夜里偷偷擦儿子照片的安静戏,被一句预算不够挡回来。
老演员想认真,可机器只给一条过,连排练都省。
她私下跟同行抱怨,再这么拍下去,梅花奖也要蒙尘。
蒋欣的瘦是被造型师逼的。
开机前一周,剧组突然改设定,说她演的妈妈得有种被生活榨干的憔悴感,让她再减十斤。
她每天只喝蔬菜汁,拍到第八集低血糖晕在片场,醒来第一句话是别耽误进度。
脸垮了,情绪戏自然收不住,导演却夸真实,因为省灯光,脸上的阴影都不用补。
黄明昊的台词课被砍得只剩两天。
表演老师让他练绕口令,剧组嫌慢,直接让他照本宣科,后期配字幕就行。
粉丝在超话里洗地,说哥哥已经尽力,可现场工作人员爆料,他夜里两点还在背第一页,因为白天要拍十二个小时,脑子根本转不动。
观众生气,是因为看见好牌被打烂。
国产剧不是缺好演员,是缺让好演员好好演戏的空间。
平台要流量,广告商要曝光,出品方要回款速度,一层层压力最后砸在演员头上,他们只能把演技调成静音模式,先保住档期再说。
隔壁《漫长的季节》能封神,靠的就是给演员留时间。
范伟为了拍一场追凶戏,在片场等雨等三天,秦昊为增肥每天啃四顿火锅,拍完再去跑步减脂。
观众看得见这份慢,所以愿意打出九分。
对比之下,《四喜》像快餐店流水线,十分钟出餐,味道全靠辣酱冲。
有人算过账,童瑶拍这部剧日薪相当于一线城市白领一年收入,许娣的打包价能在三线城市买套两居室。
高片酬对应的不该是背熟台词就行,而是让观众相信角色真的活过。
现在剧方把观众当韭菜,演员把自己当工具,互相糊弄,最后一起沉船。
影视寒冬不是借口,是筛子。
烂戏把观众耐心磨光,好剧本才会被雪藏。
平台一看数据下滑,第一反应是砍成本,于是周期更短,演员更累,戏更没法看,恶性循环转得飞快。
想破局其实不难,把片酬砍三成,把时间加三成,让演员先做人再做明星,观众自然回得来。
下次打开视频软件,如果看见满屏面瘫加吼叫,直接点退出就行。
点击率是真金白银,几次下来,出品方比谁都懂疼。
别心疼明星,他们住豪宅开豪车,真正该心疼的是被浪费的好故事。
观众每一次点击,都是在给行业投票。
想看好戏,先得学会拒绝烂戏。
来源:小小金兰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