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贵州故事!《乌蒙深处》11月12日将在央视1套黄金档开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6 10:32 1

摘要:11月12日晚上8点,央视一套把黄金档让给了一个贵州小山村,28集里没有一个霸总,却能让打工人看完直接想辞职回老家。

11月12日晚上8点,央视一套把黄金档让给了一个贵州小山村,28集里没有一个霸总,却能让打工人看完直接想辞职回老家。

这部剧叫《乌蒙深处》,讲悬崖村怎么把苗绣卖出国、把空心村变网红。

女主毛晓彤不谈恋爱,天天对着一块布飞针走线;男主秦俊杰不开公司,回山沟种辣椒搞直播。

剧情一句话就能说完:老祖宗的手艺+年轻人的手机,硬是把贫困村干成了产业村。

很多人一听“乡村振兴”就头疼,脑海里自动冒出脏兮兮的破房子和苦哈哈的老农民。

这部剧干脆把滤镜打碎:苗绣裙子标价四位数,上线三分钟卖空;海拔一千米的辣椒面,直播间一秒卖两千单。

穷不穷?

穷过。

惨不惨?

没人卖惨。

观众要爽点,它就给你看钱怎么进村;观众要真实,它连快递纸箱多少钱一个都写进台词。

编剧欧阳黔森是贵州人,写过《奢香夫人》,最懂怎么把山货写成干货。

他直接把原型故事搬进剧本:黔东南的非遗传承人杨昌芹,靠一把苗绣刀,带活整个村寨;毕节返乡青年王吉,三年前还在杭州送外卖,现在一天发五千件猕猴桃。

剧里每个赚钱细节都能在山里找到对应,连“绣片怎么过质检”都有三分钟特写,比带货直播还细。

导演韩晓军更狠,《大江大河》里他把宋运辉拍成了时代标本,这次他把镜头钉在针线、土地和快递单上。

没有磨皮,没有慢动作,只有绣花针穿过布料的咔咔声和扫码支付的滴滴声。

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产业升级”不是PPT,就是夜里十二点村口亮着的打包灯。

数据更直接。

去年贵州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80亿元,增速全国第一;苗绣产业直接带动就业23万人,人均月增收3200元。

剧里28集,每集至少给出一个价格:一块绣片卖680元,一斤辣椒卖15元,一晚民宿卖398元。

数字一出来,比台词更有说服力。

观众不用猜,一看就明白:老家不是没机会,是缺回来的人。

最狠的是情绪。

它不给观众哭的机会,只给 viewers 算账。

女主一句“这一针下去,我奶奶的药钱就有了”,弹幕直接刷屏。

男主带村民把辣椒卖空,转头给父亲换了一辆电动三轮,弹幕又刷“这比霸道总裁送跑车带劲”。

算账算到心坎上,比煽情高级一百倍。

有人担心又是主旋律喊口号。

央视把黄金档让出来,已经说明风向:观众苦悬浮剧久矣,平台也怕掉粉。

去年《山海情》爆火,证明只要把穷拍成解决方案,而不是背景板,观众照样买单。

《乌蒙深处》更进一步:把解决方案拆成步骤,摆在你眼前。

怎么注册网店、怎么打包发货、怎么给绣片过质检,每一步都拍。

看完就算不动身,至少知道钱在哪。

更深层的算盘是人才回流。

贵州去年外出务工人数首次出现负增长,意味着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

剧里把回村拍成爽文:男主从杭州辞职,三年把辣椒卖成爆款,直接带飞全村。

现实里,遵义一名95后女孩回村卖腊肉,一年销售额破千万;铜仁四个大学生回村拍短视频,把空心李子卖成预售。

剧把他们的缩影打包,一次性放给你。

观众一看,原来回村不是退路,是进路。

当然,也有人吐槽:哪有那么多爆款,多数农产品还是滞销。

剧里没回避,直接安排一场直播翻车:辣椒面库存不足,男主被投诉到关店。

后来怎么解决?

他跑去学冷链,把烘干、真空、冰袋全流程升级,第二个月差评清零。

现实里,贵州商务厅去年给返乡青年开免费电商班,一期培训五千人,开店存活率从30%升到72%。

剧里剧外互相应和,把“翻车”写成“必修课”,反而更真。

说到底,它把乡村振兴拍成了职场剧,把农村升级拍成了爽文。

没有霸总,没有豪门,只有一根网线、一块绣片、一亩辣椒地。

你看着看着就发现:所谓风口,不在北上广,在海拔一千米的打包车间;所谓机会,不是融资上市,是今晚直播间能不能冲上万单。

央视敢把它放黄金档,就是算准了:打工人不想再看纸醉金迷,只想看一条能复制的搞钱之路。

剧还没播,贵州文旅已经把取景地做成打卡路线:绣坊体验、辣椒采摘、民宿试住,三天两夜套餐卖爆。

现实比剧情跑得快,这才是真正的彩蛋。

想辞职的,可以先看两集再决定;想搞钱的,直接拿剧当攻略。

反正11月12日晚上8点,央视一套准时开播,错过也没关系,网络平台同步上线。

只是别等别人把订单抢光了,再对着屏幕拍大腿。

来源:奋发扑克H5DZT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