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还在刷手机的人,90%不敢点开这部国产剧,它把朋友圈里的假面撕得连渣都不剩。
凌晨两点还在刷手机的人,90%不敢点开这部国产剧,它把朋友圈里的假面撕得连渣都不剩。
剧情简单到一句话:七个木头筒子,装着七段最不想被提起的记忆,谁碰谁社死。
没有鬼,没有血,却比任何恐怖片都让人后背发凉。
因为筒里装的不是故事,是观众自己。
男主第一集就把兄弟卖了,换了一份年薪翻三倍的offer。
弹幕飘过一句:这操作我上周才在工位见过。
屏幕瞬间安静,没人再刷“渣男必死”,全在默默对号入座。
导演以前拍过三部小成本心理片,票房加起来没过亿,却能把人看到不敢关灯。
这次他换了打法,直接把镜头怼在普通人脸上,让你看清自己笑得最甜的时候,心里那点小算盘响得多清脆。
镜头不动,演员不喊,你却能听见自己心跳失控。
国外同类型喜欢把科技拉到未来,再让角色为高科技陪葬。
这部剧偏不,它就放在现在,放在你租的30平米单间,放在你挤的早高峰地铁。
木头筒子连wifi都不连,却能让一个好好先生当场崩溃,原因只是筒子翻出了他去年在公司群里吐槽老板的五秒语音。
那条语音他自己都忘了,筒子替他存得清清楚楚。
有人看完连夜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
第二天照样准时打卡,脸上堆着笑,好像昨晚捂嘴哭的不是他。
剧最狠的地方就在这里:它不劝你善良,只告诉你隐藏没用,该来的总会来。
第七集女主被闺蜜撬走男友,她没哭没闹,只把两人亲热的视频投到婚礼大屏。
现场安静得能听见香槟气泡破裂。
屏幕外,百万观众同时想起自己微信里那个永远置顶的“最好朋友”。
弹幕再次安静,没人刷“解气”,全在检查聊天记录有没有删干净。
数据更冷:上线三天,微博相关话题阅读破12亿,可讨论区里九成留言只发缩写。
大家不敢打全名,怕真搜到自己。
剧把社交平台的遮羞布扯下来,顺手打了个死结,谁都别想再挂回去。
导演在采访里只说了一句话:
人最怕的不是被骂,而是被看见。
看见之后,还得继续上班,继续陪笑,继续点赞。
剧里角色也一样,筒子曝光完,没人辞职去山里修行,第二天照样挤地铁,只是眼神空了。
空,却还得装忙。
最难受的是,你清楚他们演的就是邻座同事。
白天开会满嘴价值观,晚上回出租屋把外卖盒堆成山,一边骂老板一边投简历。
筒子把这段投屏,他当场愣住,因为投的正是竞争对手公司。
屏幕里屏幕外,两张脸一起发白。
观众以为剧情会往黑深残一路走到头,导演却在倒数第二集给了一颗药。
男主把筒子全砸烂,跑去把卖兄弟的钱一分不少退回,顺便替对方背了锅。
弹幕第一次出现“看哭了”三个字。
不是因为他高尚,而是我们终于等到一个选项:承认烂,也允许改。
现实里很多人连第一步都迈不出,怕道歉换来一句“早干嘛去了”。
剧终那天,后台收到两千多条私信,最高频的一句话:
我也想砸筒子,可我的筒子在哪?
没人知道。
可能是手机云盘,可能是父母脑海,也可能只是自己不敢回想的深夜。
剧没给地图,只给了一个提醒:先承认筒子存在,再谈怎么砸。
看完剧你关屏,屋里黑得正好。
别急着睡,想想明天上班该用哪张笑脸,再想想如果笑脸被撕,你还有没有第二套方案。
没有也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装了一辈子,最后连自己都信了自己没烂过。
剧里角色砸筒子那一刻,屏幕亮了,人脸也亮了,那不是高光,是终于喘上来的气。
别等木头筒子来找,先自己翻一翻,能删的删,能还的还,实在删不掉,至少别再往里塞新的。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地铁依旧挤,老板照样画饼。
区别只在于,你是揣着筒子继续演,还是把它提前清空,轻装上阵。
来源:多彩扑克4QpaX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