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洗的不是照片,是历史的沉痛见证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5 21:59 1

摘要:当记忆深处的童谣再度响起,每个人内心便会追溯到那段血与泪、伤与痛的战火岁月。原本是平和安乐的生活,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变得破碎不堪,凝成一份民族之殇。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当记忆深处的童谣再度响起,每个人内心便会追溯到那段血与泪、伤与痛的战火岁月。原本是平和安乐的生活,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变得破碎不堪,凝成一份民族之殇。

导演申奥再次扛起导筒,把镜头对准南京。在那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中,一个小小的“吉祥照相馆”成了历史的注点,把一群普通百姓从求生到赴死,从保命到守护真相的心路历程真实地还原到大荧幕上。

一本相册,一群凡人,一份拳拳之心,铸就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在这个小小的照相馆里,展现了一群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坚守,收束起乱世中的众生相。伪装学徒的阿昌、坚守店铺的老金、戏班出身的林毓秀、背负骂名的逃兵宋存义,还有内心挣扎的翻译王广海,这些原本毫无交集的平民,因战火被迫在此交会,他们的初始诉求都只是“活下去”。

阿昌攥着学徒证的手不停颤抖,老金一家蜷缩在地窖躲避兵祸,林毓秀在日军面前强装镇定地唱曲。但导演没有让他们停留在“幸存者”的标签上,而是通过“影像”这一核心媒介,推动每个人完成精神的蜕变。当阿昌在显影液中看见同胞倒在血泊中的画面,当老金意识到冲洗日军照片就是沦为帮凶,当宋存义从底片里确认亲人的遭遇,“活着”的意义便从个体存续,转向了真相的留存。

诚如演员刘昊然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写到,我饰演的邮差阿昌在暗房中冲洗出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照片,那一刻,他的使命发生根本转变——从传递信件到传递真相,从保全自身到守护希望。

从“求生者”到“守护者”,他们在照片这个媒介的指引下,渐渐知道自己的生活、城市以及国家,正在侵略者破坏。无论是最初的隐忍与圆滑、谄媚与顺从,在那一刻都变成了统一的认识:活下去,传出去。把保护底片变成生命嘱托,用断后牺牲为真相铺路。这些平民的反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这份“先躲后冲”的真实,让历史记忆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尤为动容的是,大家在照相馆拍照留念。为了弥补缺憾,老金摇动布景,霎时间:森严的故宫、诗意的西湖、雄伟的长城……看着他们在拍照,每个人心中必定是无限感慨。而在这一刻,让狭窄的照相馆变成山河的缩影,也让个人命运与民族情感完成联结。

当林毓秀最终在刑场举起相机,将战犯伏法的瞬间定格,完成的是“旁观者”与“当局者”的正义回归。历史真相从来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他们的坚守。

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曾说,历史解释蕴含“后见之明”,而《南京照相馆》的意义,正在于为这份“后见之明”补上了最鲜活的民间视角。

《南京照相馆》没有沉溺于苦难的渲染,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如何在绝境中守护记忆,让我们看见:这光影中的真相与勇气,终将穿越时空,成为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来源:东西大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