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嘴”会说多说,不太好听又如何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5 14:43 2

摘要:《再见爱人》第五季播出过半,李维嘉只光临了半期现场就金句频出,面对“钝感力”超强的车崇健,一句“带着哑铃”引发全场爆笑,调侃之余又不失犀利,也让网络热搜多了一个新词条。这不是剧本,却比剧本更精彩;这是意外,却比预期更精准。

你有想过带着哑铃去看极光吗?

“我可以陪她去看极光。”

“带着哑铃吗?”

《再见爱人》第五季播出过半,李维嘉只光临了半期现场就金句频出,面对“钝感力”超强的车崇健,一句“带着哑铃”引发全场爆笑,调侃之余又不失犀利,也让网络热搜多了一个新词条。这不是剧本,却比剧本更精彩;这是意外,却比预期更精准。

我们正活在一个被"表演型人格"主宰的时代,娱乐产品处处渗透着“演技”。我们习惯了“假戏真做”,以至于当“真戏假做”时,竟一时分不清哪个是“真实”,而来自更加“远古”综艺的主持人李维嘉,带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活人感”,“撕”出一种抽象的精彩,成为笑出眼泪的开关。

综艺不仅是社会的折射,社会本身也已成为综艺的延伸。每年都有海量综艺,满足网友们的各种兴趣、审美、围观欲和窥伺欲,特别是热搜频出的真人秀,每年都有人吐槽剧本化问题:嘉宾泪点高度一致,后采内容充满“可剪辑性”,连冲突都像是流水线上精心包装的产物。

为什么真人秀需要剧本,为什么它们甚至比影视剧更需要演技?因为生活本身早已变成一场永不落幕的直播。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我们正身处后现代拟像(Simulacra)社会,这是一个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从办公室的“职业微笑”到朋友圈的“精致生活”,从社交媒体的“人设经营”到亲密关系的“滤镜修饰”,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更好的自己”。综艺不过是社会的微缩景观:我们嘲笑嘉宾的表演痕迹,对他们呈现出来的关系指指点点,都是在“照镜子”,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或身边人的对照,是这种表演型生活的集中展演。嘉宾的呈现、后采的表达、观察间像“弹幕”一样的评点,一切都被编码为可传播、可消费的符号。

@初一▐

当生活变成一场永不落幕的直播,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流量主播,不同的是,我们既是主播也是助播,偶尔还出现在别人的直播间里,刷刷礼物写写评论,组成一次大型的reaction。

李维嘉和吴昕出现在《再见爱人》中,是这部已经播到第五季的节目,几近疲软的时候,打的一剂“强心针”。观众消费的已不是节目本身,而是“真实情绪”的惊鸿一瞥——在高度编排的娱乐工业中,“意外”和“抽象”成为昂贵的奢侈品。

李维嘉的“抽象”,是一次“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的尝试。在那个情感和数据尚不能作假的时代,真实曾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硬通货,而今它却成了稀缺资源。真人秀的节目里,没有输赢,但观众在乎的是有人敢跳出来说真话,有脱口而出的金句传播在网络平台的街巷里。而当节目组机械地复述游戏规则时,我们恍然大悟:“公平”早已被量化,而真实,成了需要被公证的异常。当然,对于只是听个热闹的非专业观众角度来看,“公平”或者“剧本”也已经不再是重点,重点是:终于在“剧本时代”的综艺中看到了“活人”。

@伊宁主子▐

李维嘉和吴昕,以及在他们前后出现的倪萍和蔡明,他们出现的价值并非在于捍卫了某一个事件的“公平”,而在于完成了一次难得的“情绪越狱”。他们是观众的嘴替,这一刻,被规训的真实,短暂地挣脱了剧本的牢笼,真实不再是被程序验证的“异常数据”,而是对模拟世界发送的一段“验证码”。

我们知道是戏,却依然为“CP”落泪;一边骂着“xx不行”,一边积极地参与“抢先看”和“加更”。这种矛盾揭示了当代人最深刻的精神困境:我们渴望真实,却对“过于真实”感到不适;我们批判虚假,却又依赖虚假维系情感共鸣。这种分裂,构成了后真相时代最典型的审美悖论。

真假之间,我们选择好看;对错之间,我们选择好哭。这种选择不是偶然,而是我们与娱乐工业达成的共谋。观众早已被“算法剧本”驯化,习惯了被精准投喂的“情绪餐食”。我们批判剧本,却又在CP发糖、逆袭打脸时获得巨大快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也许我们早已经被“算法”驯服。我们不能一边用点击率为“剧本”续费,另一边却奢望结局能出乎意料。我们的拇指,早已在无数次滑动中,与资本签署了一份心照不宣的“爽感契约”。明确的告诉别人:我就是要这样的产品!当滞销的“粗粮”被畅销的“精粮”完全挤出了市场,消费者持币待购却无货源,说不清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推石头上山的,不只是节目里的嘉宾。在“做自己”与“做人设”间走钢丝;在“说真话”与“说台词”间找平衡;在“认真了”与“太认真”间反复横跳——这是每个现代人的日常困境。我们都在各自的心理悬崖上,推着名为“完美自我”的巨石,在算法的陡坡上永无止境地攀登。每一个在屏幕前打出“心疼哥哥”的指尖,其实都指向那个同样在日光下表演的自我——我们共同出演名为“生活”的大型真人秀,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倪萍和蔡明的犀利,李维嘉和吴昕的抽象,是这个“剧本”时代的“校正音”。在一切追求精准爆破的流量逻辑里,那个瞬间的脱轨,反而成了最动人的“蜂鸣”,当“完美”成为流水线的标准配置,“瑕疵”反而成了反抗的宣言。

滑动查看更多▐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意外”的价值。敢于保留过程中的冲突,展示即兴的波折,这本身就是对“真实”的一种致敬。最高级的编剧永远是生活,最顶流的剧情永远在剧本之外。请“娱乐”开始缴纳“真实税”吧!它不是成本,而是与受众重新建立信任关系的“新契约”。

在这个人人精修形象、处处完美演出的时代,不表演,已成为最叛逆的表演;不完美,已成为最动人的完美。我们被囚禁在数据的牢笼里,被驯化在算法的预期中,而抽象的吐槽和毫无防备的脱口而出,都像是楚门在第一次伸手触摸虚假天空的边界。

放松一点吧朋友们,偶尔发发未修原图,间或让“死嘴”秃噜出来些大脑跟不上的词汇,真的没关系——真实不是技术指标,而是生存姿态;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带生命褶皱。正如诗人佩索阿所洞察的:“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裂缝。”那道裂缝也许已经出现,它不是缺陷,而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排版:张车车

设计:棒棒

图源:小红书、网络

来源:时尚COSM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