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一部号称年度S+的古装大剧大结局收视飙到2.1,可豆瓣分却从7.2一路掉到5.8,六万人齐刷最低星,这落差比跳崖还刺激。
2025年11月,一部号称年度S+的古装大剧大结局收视飙到2.1,可豆瓣分却从7.2一路掉到5.8,六万人齐刷最低星,这落差比跳崖还刺激。
很多人以为高收视等于好口碑,这回被现实打脸。
电视台乐开花,网络平台却骂声一片,弹幕里全是“退钱”。
有人总结:看完就像吃了碗带苍蝇的鲍鱼,贵,却恶心。
事情得从剧情说起。
主线把抗清名将写成阴狠反派,大宦官却成了锐意改革的悲情英雄。
观众还没缓过神,红衣大炮直接轰紫禁城,城墙砖飞得比特效还夸张。
片方曾放话“严格参考明史”,结果被扒出编剧团队里没一人读过历史专业,连明十三陵和南京孝陵谁在前谁在后都搞混。
历史剧不是不能改,可改得离谱就没人买账。
民族英雄在观众心里自带光环,谁动谁挨骂。
上一个敢这么玩的是2019年那部魔改岳飞的作品,播到一半就被下架,如今同一路数卷土重来,观众自然火大。
演技也成槽点。
男主张鲁一凭煤山殉国那段眼神戏冲上热搜,可镜头一切到林允儿演的柳如是,情绪瞬间归零。
她那句“大明亡了与我何干”被剪成表情包,全网疯传。
李沁的皇后更尴尬,特写里隐形眼镜边缘反光,一秒把观众拉回现代。
老戏骨在拼命,流量在划水,落差感像冰水浇头。
道具穿帮多得像彩蛋。
文官上朝露出手腕上的黑色电子表,士兵头盔卡扣明晃晃是塑料件。
战场背景还立着高压线塔,远景里甚至跑过一辆白色SUV。
大结局干脆让主角团集体穿越到现代博物馆,对着画像吐槽“当年有AK47就不会亡国”,评分瞬间再掉0.8。
观众傻眼:这到底是历史还是科幻。
有人统计,全剧六十二集,明显穿帮三百多处,平均一集五个。
道具组微博被攻陷,回复只有一句“工期太紧”。
可投资超三亿,钱去哪儿了,没人交代。
更深层的问题是创作思路。
平台要话题,制作方要流量,广告商要曝光,于是怎么狗血怎么来。
编剧连夜加感情戏,把原本十五集的内容抻成两倍,宫斗、三角恋、跳崖、失忆轮番上。
历史框架成了摆设,人物动机全靠反转。
观众想看到的家国情怀、制度兴衰、文化碰撞,全被爱情滤镜盖过去。
历史学者算过一笔账:近五年立项的古代题材剧里,真正请历史顾问的只有三成,顾问话语权更低。
多数剧组把“历史”当背景板,人物按现代爽点拼装。
观众初看新鲜,再看反胃,信任被透支,市场就被做烂。
想破局,其实有路。
英国拍《都铎王朝》,编剧大胆写亨利八世的复杂情欲,却牢牢抓住宗教改革主线;日本拍《葵德川三代》,用三代将军视角讲权力传承,家徽、礼仪、茶道全考据到位。
观众未必记得住每个年份,却能感受到时代呼吸。
核心只有一条:先尊重历史,再谈创作。
回到国内,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评分至今稳居9.7。
它把改稻为桑写成财政困局,让嘉靖、严嵩、海瑞在一条鞭法试点里角力,台词文言却易懂,人物立体不洗白。
播出时收视一般,可十几年后仍被反复拉出来当教材。
好作品经得起时间,也扛得住吐槽。
对比之下,《声鸣远扬》把民族情绪当爆点,把家国叙事拍成爽文,结果爽点一过只剩空虚。
观众骂的不只是一部剧,是流水线作业的敷衍,是把文化记忆当快消品的傲慢。
有人担心:以后历史剧会不会没人敢投。
其实不必。
市场永远缺好内容,缺的是愿意慢下来的人。
只要记住三个底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情感共通。
年代可以远,人性必须近。
观众要的不是教科书,而是能共情的古人。
只要做到这一点,收视和口碑就能双赢。
接下来还有三部大古装排队待播,制作方悄悄把历史顾问写进片头,海报也改成“正史改编”。
风向在变,谁先把观众当回事,谁就拿到下一轮通行证。
至于还在琢磨加穿越、加步枪、加三角恋的剧组,观众已经备好评分板,随时教做人。
来源:青涩水滴gu3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