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多地取景!这部电视剧将在央视开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4 10:40 1

摘要:没有铺垫,一句话:它把贵州仁怀的酿酒车间、红军街、苗绣图腾,一股脑塞进乡村振兴的故事里,还顺手给你递上一张“云游酒都”的二维码。

11月12日,央视一套黄金档,28集《乌蒙深处》直接上桌。

没有铺垫,一句话:它把贵州仁怀的酿酒车间、红军街、苗绣图腾,一股脑塞进乡村振兴的故事里,还顺手给你递上一张“云游酒都”的二维码。

想只看热闹可以,想真去打卡也行——剧组把路线、酒坊、非遗体验全配齐了,播完就能出发。

先说干货。

国家广电总局10月25日刚发的发行许可证,编号可查,意味着片子已经“体检”合格,品质红线踩稳。4K超高清+无人机航拍赤水河,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碑第一次被电视剧完整收入镜头,红色地标不再当背景板,而是剧情发动机——男女主第一次吵架就在纪念碑台阶上,吵完直接下山酿酒,情绪转场比剪辑还丝滑。

演员名单里,毛晓彤、秦俊杰负责流量,李光复老爷子负责压舱。

他演酿酒大师,出场第一幕就用手指蘸酒写“家”字,一秒把“酒是粮食精”写进观众DNA。

更妙的是周澄奥饰演的返乡大学生,真实身份是“数字游民”——白天在烧坊踩曲,晚上直播卖酒,把“乡村振兴”四个字拆成肉眼可见的现金流。

老中青三代同场,代际冲突不再靠吵架,靠“一坛酒到底要不要加曲”完成价值观碰撞,吵得专业,观众看得新鲜。

剧情外壳是“年轻人回村酿酒”,内核却像十二道工序里的“高温堆积”——层层叠料,最后才能出好酒。

编剧欧阳黔森把仁怀的12道古法酿艺拆成12集小高潮:蒸粮、摊凉、加曲、堆肥、入窖、封坛……每道工序背后塞一条人物线,酒成了,人也成长了。

最狠的是第三集“断酒尾”,主角为保口感狠心倒掉三百斤原酒,弹幕集体刷“心疼”,下一秒镜头切到酒厂账面上,亏损数字红得发紫——观众瞬间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滤镜,是真刀真枪的利润表。

非遗也没当摆件。

苗绣刚在2023年10月列入省级非遗,剧组立刻把传承人请进组,一针一线给演员绣头巾,绣完直接穿进剧情:女主面试失败,蹲在酒厂门口哭,头巾上的蝴蝶纹样被阳光一打,像活了一样。

弹幕刷屏“想买同款”,片尾扫码直接跳转到非遗工坊小程序,下单就是扶贫车间发货。

文化保护+电商转化,一条链路10秒闭环,比喊口号实在。

红色资源同样被“榨”到极致。

长岗镇红军街按1935年原貌复建,青石板缝隙里的青苔都考据过。

剧中有一场“送酒给红军”的闪回,镜头扫过门板上的弹孔,观众以为特效,其实是真文物。

拍完戏,那条街直接升级成研学基地,当地小学把课堂搬进来,孩子们穿草鞋、背竹筒,一节课上完,酒文化、红色史、商业课全齐活,比教科书立体。

平台玩法更野。

央视播出时,屏幕左下角常驻二维码,扫码进入“云游拍摄地”小程序,360°实景+语音讲解,点一下就能预约线下酒坊体验。

剧播到第5集,仁怀市文旅局提前放票,成义烧坊门票3秒售罄,民宿预订量直接冲至国庆峰值。

官方数据:预告片放出24小时,小程序访问破120万,相当于仁怀全年游客量的1/6。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不再是宣传话术,是后台实时跳动的数字。

如果你只把《乌蒙深处》当“农村偶像剧”,它就用酒曲发酵的48小时告诉你:乡村振兴不是爽文,是微生物学+供应链+非遗IP的复合工程。

年轻人回村,不是逃避内卷,是发现新赛道:一瓶酒从田间到直播间,要过政府质检、电商物流、非遗故事、红色背书四重关,每一关都是利润,也是风险。

看懂了,你就明白:剧里那坛“乌蒙魂”卖1999元不便宜,但附加的是古法、红色、非遗三重溢价,值不值,市场说了算。

结尾不升华,只提醒一句:11月12日开播,别只带瓜子,记得带手机——扫码买酒、预约民宿、下单苗绣,动作慢了,可能连虚拟酒窖都挤不进去。

乡村振兴这场大戏,央视把舞台搭好,真正的主角是屏幕外愿意掏钱包、买张车票、去酒厂踩一脚曲的你。

酒已开坛,就等你上桌。

来源:青涩小鱼dDyn6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