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了20年的凶手最后被一条狗指认,国产悬疑剧已经疯到这种程度了吗。
追了20年的凶手最后被一条狗指认,国产悬疑剧已经疯到这种程度了吗。
点开《树影迷宫》之前,很多人以为能看到第二个《漫长的季节》,结果屏幕里飘出来的却是满屏问号。
廖凡演的老警察从1994年追到2014年,头发白了,家没了,徒弟也半疯,真凶却靠一只突然出现的狗锁定,弹幕瞬间刷成大型脱粉现场。
这条狗不是警犬,就是普通土狗,镜头给了它三秒,它把徒弟引到监控室,编剧立刻让真凶自曝。
观众连反应时间都没有,真凶就站在光里开始背台词,好像前面二十集的煎熬只是陪跑。
有人数了一下,从狗出场到案破,全程4分12秒,比广告还短。
廖凡的疲惫脸成了全剧唯一可信的东西。
他蹲在案发现场抽烟,手指抖得跟不上打火机,那一刻你确实相信这个人被案子吸干了血。
可惜镜头一转,少年回忆又杀出来,两个高中生的吵架占掉半小时,弹幕齐刷:谁关心他们早恋。
导演想复制《漫长的季节》的年代感,把旧厂区、录像厅、回力鞋全堆进去,颜色调得发黄,连雨夜都泛着旧胶片颗粒。
但空镜再多也救不了逻辑,1994年提取的指纹在2014年直接匹配成功,技术升级被一句设备更新带过,观众不是傻子。
更离谱的是动机。
真凶自述杀人是因为小时候被同学嘲笑口吃,于是二十年里专挑下雨夜割喉。
编剧可能觉得这样很暗黑,实际上像把社会新闻剪贴成剧本,没有铺垫,没有细节,只有突如其来的血腥。
看完只想关掉电视去确认门锁没锁。
国产悬疑剧已经陷入深刻焦虑症。
好像不弄点时代眼泪、不批判点人性丑恶就配不上豆瓣高分。
于是警察必须家破人亡,凶手必须童年阴影,连楼下小卖部老板都得有一段文革往事。
观众被教育了两个小时,最后连凶手全名都记不住。
《树影迷宫》把双线时间剪成拼图,本意制造悬念,实际效果像把说明书撕碎再撒给你。
老冉和徒弟的当下线刚要推进,镜头就跳到1994年看少年们谈恋爱,节奏断得比地铁还频繁。
有人坚持到第八集终于放弃,说再追下去自己也要口吃。
廖凡不是没救过烂剧。
《白日焰火》里他能把一个出轨警察演成时代牺牲品,靠的不是吼叫和酗酒,是眼里那点认命的灰。
这次他也想复制,于是主动要求加一场凌晨扫街的戏,一个人推着坏摩托车走完整条隧道,现场收音只有喘气声。
可惜正片被一刀剪没,只剩预告里三秒背影。
同剧的尹昉更惨。
徒弟角色设定是警界天才,实际剧情里只会摔杯子与吼老冉。
编剧给他安排最大高光:被狗领着看监控。
尹昉在现场反复试戏,最后把台词全删,只留一句颤抖的“原来是他”。
播出后观众仍不买账,说这种震惊表情随便拉个群演也能完成。
数据更直接。
平台内部流出的大结局热度曲线显示,真凶曝光那一刻热度反而掉了8%,弹幕刷屏“就这”。
很多人直接打出一星,说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评分从开局7.8掉到收官6.2,只用了一周,跌幅创今年悬疑剧纪录。
业内把锅甩给观众,说短视频把大家胃口养坏了,没人愿意静下心品味慢剧。
可《隐秘的角落》也是慢剧,三集就给出推岳父岳母下山的名场面,节奏稳准狠。
问题从来不是慢,是又慢又空,还要硬塞教育课。
编剧们似乎忘了,悬疑首先得让人相信。
指纹、DNA、监控、证人,这些细节要像积木,一块块搭成通路,最后才到真相。
而不是把积木倒在地上,让狗随便叼一块就算完工。
观众可以忍受穷、忍受丑、忍受失恋,但无法忍受被当成傻子。
廖凡在采访里说过一句话:好警察不是神,也会迷路,但迷路得有价值。
现在他演的角色迷路二十年,最后靠一条狗找到出口,这种价值连狗都摇头。
粉丝在微博留言:哥,下次别这么拼了,烂剧本真的会把好演员也拖成表情包。
平台还在给剧买热搜,词条写“廖凡封神演技”。
点进去全是动图,老冉哭、老冉抽烟、老冉雨中跪地。
演技再真也经不起剧情泄底,就像地基塌陷,装修再豪华也只能眼看着裂缝爬满墙。
有人翻出2014年一篇旧报道,说当年这案子真有原型,凶手潜逃十六年后因酒驾被抓,指纹比对才破。
现实里警察没疯、没离婚、没靠狗,就是日复一日做指纹比对,把0.1毫米的细节啃到水落石出。
真实比剧本更震撼,却被编剧嫌不够刺激,于是加狗、加口吃、加青春疼痛,结果把真实也弄丢了。
国产悬疑如果想继续活,得先学会尊重智商。
别再让警察为执念埋单,别再让凶手开口就背童年创伤,别再让狗当侦探。
观众要的东西很简单:线索给足,动机可信,反转经得起二刷。
把这三步做好,再谈深刻,再谈人性,再拿奖。
否则就算把廖凡、秦昊、段奕宏全凑齐,也救不了编不出来的真相。
好演员可以演疲惫,可以演破碎,但演不出逻辑。
逻辑这东西,只能靠编剧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狗真的帮不了忙。
来源:博学的星球J60D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