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编剧李亚玲谈古二录音事件:只有小作文、录音片段,同行们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4 21:47 1

摘要:一段剪过的录音把《繁花》剧组撕上热搜,可同行集体沉默,没人敢站队。

一段剪过的录音把《繁花》剧组撕上热搜,可同行集体沉默,没人敢站队。

沉默不是冷漠,是怕再被套路。

编剧圈吃过太多断章取义的亏,三秒语音就能毁掉一部待播剧,谁还敢轻易点赞。

古二放出的录音里,王家卫的声音被切成碎片,听上去像默认,也像客套。

剧组回应干脆:前期已经给过“责任编辑”署名,不服去法院。

话丢在地上,没人捡,因为都知道,法院看剧本,不看情绪。

李亚玲出来补刀:想证明写了戏,就把原始剧本甩出来,时间戳、修改记录、邮件附件,一个都不能少。

她当年告于正,靠的就是一版版带水印的Word,法官一页页翻,最后赔的钱能买一栋别墅。

录音?

法官连耳机都不戴。

行业里把剧本叫“硬货”,硬货才有硬度。

想法人人有,饭局上多喝两杯,七步成戏,回家睡一觉醒不过来,这不能算创作。

真正写戏的人,电脑里躺着无数版本,每改一次就另存一个文件,文件名后面跟着年月日,像树年轮,谁也别想赖。

古二如果真有这些文件,回国递诉状就行,机票钱比热搜便宜。

他选择继续呆在海外,再丢一段语音,评论区瞬间炸成烟花,可烟花灭得也快,第二天醒来,谁还记得谁委屈。

围观的人慢慢咂出味:情绪被吊起,却没人拿出硬菜。

于是转头去骂剧组,骂完发现骂错了,又删帖,一来一回,流量吃饱,当事人账户里的余额却一动不动。

编剧被坑的故事年年有,最惨的那次是2018年,某平台征集悬疑剧,三千份大纲投进去,最后开机名单上全是内部员工。

投稿者拉群维权,平台只回一句:雷同属于巧合。

那天之后,大家学乖了,邮件抄送自己,剧本加水印,连标点符号都注册版权。

可防得住平台,防不住同行。

饭局文化在编剧圈比大纲更重要,谁背后有公司,谁和导演是校友,谁就能在片头多占一行。

真正动笔的人,常常排在第三页,字号还小两号。

想出头,只能熬,熬到有人愿意给你递话筒,可话筒递过来,却发现没插电源,声音还是传不出去。

古二占住了话筒,却没人听见实质内容。

同行最怕这种局面:站他,万一剧本拿不出来,自己跟着丢脸;站剧组,万一哪天古二甩出完整剧本,又成了助纣为虐。

左右都是坑,不如闭嘴。

闭嘴不解决问题,但能让问题不变成自己的。

李亚玲把话挑明:维权不是写小作文,是跑法院、交材料、等判决。

情绪只能换来转发,证据才能换来钞票。

她那条微博下面,点赞最高的是一条留言:姐,能把起诉书模板发我吗?

看着好笑,其实心酸。

很多人连模板长啥样都没见过,只会在微信里被已读不回。

古二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里最脆弱的那根筋:创作不值钱,值钱的是署名,署名后面跟着尾款、奖项、下一部戏的机会。

拿不到署名,就等于被踢出食物链。

食物链顶端的人不怕录音,他们怕的是剧本对比表。

那张表把人物小传、场次、台词一页页摊开,谁写了什么,谁只是提了一嘴,一目了然。

法院先问有没有这张表,再问有没有邮件,最后才问有没有录音。

顺序不能反,反了就会输。

古二还没走到第三步。

他继续放录音,评论区继续高潮,可高潮退得比潮水快。

剧组不回应,平台不推流,事件慢慢往悬崖边滑,再往前一步,就是遗忘。

遗忘之后,行业照旧。

新戏开机,新编剧坐小孩那桌,老编剧坐大人那桌,小孩给大人倒酒,大人给小孩画饼,饼上写着:下一部一定给你署名。

酒醒之后,合同上还是只有小孩的名字,大人那栏空着,空得理直气壮。

想打破循环,只能靠自己。

写戏的人先学会保护自己:每写一版就发一次邮件,邮件标题写清楚项目名、日期、第几稿,附件用PDF,防止被改。

找人合作,先签委托创作协议,协议里写清署名方式、排位、字号大小,哪怕对方是十年老友,也按手印。

别嫌麻烦,真出事的时候,这份协议比十年眼泪都值钱。

古二要是当初签了,现在就不用躲在国外,靠剪录音续命。

他还能坐在国内某家咖啡馆,把电脑屏幕转向对方,轻轻一句:看,这是我写的。

可惜屏幕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文件夹名字:繁花素材。

文件夹打开,里面是空的,空得能听见回声。

回声飘到李亚玲耳边,她叹口气,继续写自己的新剧。

她知道,下一次热搜,还会有新的录音、新的小作文,新的沉默同行。

能打破沉默的,从来不是情绪,是硬盘里那个永远无法被剪掉的文档。

来源:自若海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