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剧在大陆播出后,火得不行,尤其在江浙一带,大家看完后议论纷纷。很多人觉得,胡雪岩再牛,也比不上近现代的荣氏家族对民族工业的贡献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拍了部电视剧,讲的是清末一个叫胡雪岩的商人怎么发家,怎么在官场商场里混得风生水起。
这剧在大陆播出后,火得不行,尤其在江浙一带,大家看完后议论纷纷。很多人觉得,胡雪岩再牛,也比不上近现代的荣氏家族对民族工业的贡献大。
荣家从荣德生那辈起,就在无锡办面粉厂、纺织厂,逐步扩展成大企业集团,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格局。
江浙两省决定各拍一部关于荣家的剧,一部叫《荣氏兄弟》,另一部叫《荣氏家族》。
剧组很快就拉起队伍,写好剧本,找齐演员,眼看就要开播了。可这时候,荣家当时掌舵的荣毅仁站出来了。
那时,他直接表态,不看剧本,不给钱赞助,也不提供任何支持。而且,他还放话,谁的电视台敢播,当地领导就得负责。
这话一出,全国上下涉及荣家的十多部影视计划全黄了。大家本来想用文艺形式给家族树个碑,结果荣毅仁觉得没必要,低调点好。
改革开放后,好多老一辈领导人对个人宣传这事特别小心,陈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他生于1905年,江苏青浦人,早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那时候他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带头闹罢工,后来一步步爬到党内高层。
土地革命时期,他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了。新中国成立后,他管经济工作,主持全国财经委员会,搞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抗美援朝后勤那些事。
但普通老百姓对他了解不多,主要因为他太低调了。有件事能看出来他的性格,有关部门编了本《陈云》摄影画册,送过去让他过目。他拿了以后,既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就这么压着不发。
秘书后来解释,他不喜欢宣传个人,觉得成绩是集体的。要是宣传群体,他可能就点头了。他一辈子就这样,干革命工作几十年,总觉得事情是大家一起办成的,不是谁一个人的功劳。
九十年代初,四川有个干部在工作中挖到一段老历史,1935年长征时候,陈云受中央指派,从四川秘密去上海,然后转道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
这段经历挺传奇的,那干部觉得适合拍成电视剧,就写了剧本,叫《陈云出川》。
剧组找陈云的秘书和家属商量,他们同意了,但没直接告诉陈云本人,因为他那时已经88岁高龄,身体也不太好。
剧拍完后,通过审查,在央视和地方台播出。剧情抓人眼球,讲陈云怎么穿越敌区,价值观也正能量,很快就热起来了。
1993年,陈云在家养病,一天护士无意中提到电视节目,说《陈云出川》拍得不错,讲他长征时从四川去上海的事。
他眼睛有白内障,看不清,但耳朵灵,马上问清楚。叫来秘书一了解,才知道这部剧的来龙去脉。
他从来没想过用电视剧给自己立传,当场就给中央写信,要求停播这部剧,理由是里面有问题,不符合事实。
中央收到信后马上调查,确认了陈云的说法,于是央视紧急停播。
问题主要是剧里太突出陈云个人了,忽略了其他同志的付出。陈云觉得这样宣传出去,会误导大家。
陈云的低调,还体现在其他地方。他管经济时,强调调查研究,去基层蹲点。五十年代他去江西、河南看粮食,提出平衡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他提醒注意物价稳定,避免通胀。他的文章集里,好多是务实建议,没空话。他的家庭教育也严,子女不能沾光。停播事件后,媒体报道时,强调他的谦虚,成了教育素材。
现在,党史教育中,这段常被提起,提醒干部别追名逐利。陈云逝世后,纪念活动也简朴,符合他的风格。他的故居在青浦,那成了教育基地。
来源:历史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