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树影迷宫》最新物料,我脑子里只剩一句:原来我们都被“养”成了潜在的冉曦。
看完《树影迷宫》最新物料,我脑子里只剩一句:原来我们都被“养”成了潜在的冉曦。
张译那张熬夜脸一出来,弹幕里齐刷“我爸年轻时就这样”,瞬间戳破合家欢滤镜。
茅奖把“新锐”发给王朔,不是夸他写得好,是官方盖章——中国家庭真的病得不轻。
戏里双线,1994年赵赶鹅被亲妈锁屋里写作业,2012年冉曦靠抓罪犯躲回家。
三十八年,同一间客厅,同一盏晃眼灯,孩子换了一批,病根没换。
北大数据分析说,冉曦的PTSD跟八成退役刑警对得上号,我邻居就是刑警,他女儿一听见敲门就钻桌底,跟剧里一模一样。
更离谱的是,腾讯追加那三集“老年田畅救赎篇”,剧本没写完,微博先吵翻。
有人喊“坏人变老了也得赎罪”,有人说“原生家庭不是免罪符”。
我舅看完直接拉黑我姥姥,理由:她当年也逼他考公。
剧还没播,现实已上演。
戛纳把提名给《树影迷宫》,老外以为看华人黑帮,结果看哭一片。
翻译葛浩文说,英文版最难译的是“听话”俩字,直译是obey,但obey没带出“我都是为你好”的窒息感。
Netflix把故事搬到纽约唐人街,主角照样被妈视频查岗,弹幕飘“原来华人妈全球同步更新”。
导演曹保平搞沉浸式舞台剧,观众抽签跟角色走。
内部试演,抽到“妈”视角的90后女生,半小时后蹲地上大哭,说终于理解为啥自己那么爱控制男朋友。
剧组把200多份刑警档案拆成碎片当道具,有人翻到老案卷,发现亲爸当年就是卷里出走少年,现场直接报警,真警察进来收证物,戏比剧情还魔幻。
北师大干脆开课,期末作业:回家录一段爸妈的“为你好”。
学生交片,老师放给大家听,满屋子“别人家孩子”回旋,下课铃一响,全班安静得吓人。
课本没写明白的代际创伤,一部网剧先捅破了。
IP还在生蛋,舞台剧、纽约版、心理教材、亲子课……同一个迷宫,出口写着:要么你原谅,要么你逃跑,要么你变成新的墙。
冉曦破不了案,他只是把伤口拍成证件照;我们追完剧,如果把家门一关继续复制,那才真叫大结局。
来源:富足小羊DpL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