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啥拒看国共斗争题材的新编历史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4 07:04 1

摘要:影视剧作为艺术作品,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是它的启示或暗示功能。也就是说,不要看它用了怎样的片名或剧名,标榜了怎样的主题,喊了怎样的口号,重要的是看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演绎,最终给观众以怎样的启示或者暗示,潜移默化间达成了怎样的欣赏效果。

前几天发文《我为什么不看沉默的荣耀》,虽然首句写明这不过是借题发挥,跟《沉剧》没多大关系,但毕竟用了这个热门剧做标题,有蹭热度和标题党的嫌疑。

有喜欢《沉》剧的网友提出批评,在此表示接受。

但话题仍然跟《沉》剧有关,即有朋友建议我看该剧,我为啥只看不到一集就放弃的问题。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我对这四十年来同题材影视彻底失望了。

影视剧作为艺术作品,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是它的启示或暗示功能。也就是说,不要看它用了怎样的片名或剧名,标榜了怎样的主题,喊了怎样的口号,重要的是看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演绎,最终给观众以怎样的启示或者暗示,潜移默化间达成了怎样的欣赏效果。

比如某个家长,虽然他口中说这是一个好孩子那是一个坏孩子,但在具体介绍中,从颜值,到健康发育状况,到反应机敏程度,到学习成绩,却把所有好的词汇和镜头都给了那个坏孩子,从听觉到视觉给你猛灌。我说的明里暗里,就是这个意思。

有些影视的格调,十分钟就可以看出来。有的则只通过一场五分钟的戏甚至一句台词就足可以看出来。

看十七年国共斗争题材的老小说、老电影,让你能从字里行间,从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个形象的塑造中自觉不自觉地、强烈地感觉到蒋家王朝统治的黑暗,感觉到国民党反动军官和工贼、地主剥削者的丑恶、残暴,能让你恨到牙根发痒,有一种必须推翻他的共鸣。

因为这个共鸣,所以对于《烈火中永生》,对于《风暴》,对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我百看不厌。因为这个共鸣,所以我理解江姐,理解林祥谦,理解李侠他们。

有喷子说我看的是颜值和扮相,追求的是脸谱化,错。和舞台艺术不同,作为影视艺术,塑造人物,颜值不重要。十七年老电影中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主要不是颜值扮相上的丑。项堃的张军长就不丑,舒适的张灵甫也不丑,刘琼的敌舰长、庞学勤的土匪老三、王晓棠的女匪阿兰,叶琳琅的女特务王曼莉,都不丑。

不看脸谱,那看啥?看表现。

十七年老电影《林家铺子》,不是军事片,但影片中,两个国民党兵用假钱买烟又抡起皮带打人的戏,只有两三分钟,就把其本性演绎得淋漓尽致。《龙须沟》也不是军事片,但其中一国民党军官,用手枪逼着拉洋车的丁四送他去西郊机场,分文不给的戏,还没有两三分钟,同样完美演绎了国民党军的丑恶。十七年老电影中,类似这样画龙点睛的镜头很多。

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政治宣传,国民党兵没那么坏。呵呵!愿意了解真相的翻一翻史料,还甭看解放后的忆述,就看解放前国统区的记载,也甭看还乡团、保安队那些地痞武装,就看中央军正牌嫡系十八军、新一军、青年军等,看看他们砸商场,砸戏园子,劫百姓粮米,杀百姓耕牛、强买强卖等等,在当年算不算稀罕事儿。那年头国民党兵坐电车,逛公园,进戏园子看戏,谁敢要票?

这几十年,风变了。影视剧仍然说国民党反动派,但这个反动更多停留在标题上,停留在苍白乏力的台词上,没有或极少有在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演绎上给予表现的,人们看不到他怎么反动。像前面举的《林家铺子》《龙须沟》中那样的表现,绝迹了。

就像前面比喻的,虽表面上说那是个坏孩子,但所有好的词汇和好的镜头都给他了,实际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年的影视作品就是这样,片名和主题甚至台词仍然被定义为反动派的跟随蒋介石反革命的国民党军官,在镜头里,渐渐地、渐渐地变得不丑恶了,不仅不丑恶了,反而变成今天这般又高又正与抗日名将互为代名词了。

打开电视,所见的国共斗争题材的影视剧,从民生层面看,不管是剧情演绎的,还是画面中表现的,我看不到国民党的统治有什么不好。影像中的人们一个个爱情甜蜜,丰衣足食,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强取豪夺,没有饿殍遍地,没有卖儿卖女,好得有如乌托邦一般。

从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塑造,特别是从反面人物的塑造上,我同样看不到国民党军有什么不好,没有吃空额,没有喝兵血,没有媚上欺下,没有橫征暴敛,没有降将如云,没有丢城失地一溃千里,一个个军服笔挺,学识丰厚,谈吐儒雅,风流倜傥,那简直就是青春少女们的梦中偶像。

像这样的国民党的统治,像这样的国民党军的军官,我实在找不到推翻他的理由。而没有推翻他的理由,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呢?

这样的处理,这样的欣赏效果,有些编导可能是无意中造成,而也有的编导,是故意,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暴风骤雨》《战斗里成长》等作品,显现的是进步与腐朽、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是大字不识的文盲,看了这样的电影,也能明白为什么要打倒蒋介石,为什么要推翻蒋家王朝这个道理,也就打心眼里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但在《白鹿原》《大宅门》《风筝》《生万物》,包括所谓主旋律的《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等影视作品中,除了标题和表白,你能看到啥?能看到正义与邪恶的对比吗?能看到蒋家王朝的黑暗和反动吗?你会有这样的政权必须要推翻的共鸣吗?

该文发出后,有不止一个人嘲笑我,说我这还是在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问题。

说对了。国共两党的斗争,不是阶级斗争又是啥,当然必须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

这些年的影视中,国共之间的斗争,被悄无声息地、渐渐地淡化了阶级斗争的属性,淡化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淡化成两个教派或两个帮派之间那样的逞强争斗,淡化成没有谁对谁错。对于人民解放战争,如今就有那么一帮人,将其等同于春秋或五胡十六国那样的全无是非之分的军阀内战,疯狂叫嚣只要抗战有功,参加反共内战无罪。这种毒流,就与影视作品中潜移默化的谬导,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就是我不看新拍历史剧的主要原由。

来源:牛o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