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拖垮整部剧?《新闻女王2》这位大败笔,刚开播就差评一片!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1-14 02:52 1

摘要:有人熬夜连刷四集,只为确认黄宗泽是不是“真的崩了”;也有人把马国明旧CUT剪成“白月光纪念册”,弹幕清一色“梁景仁别走”。

25.5点首播,TVB今年最猛的开局,却换来豆瓣短评区“冰火两重天”。

有人熬夜连刷四集,只为确认黄宗泽是不是“真的崩了”;也有人把马国明旧CUT剪成“白月光纪念册”,弹幕清一色“梁景仁别走”。

同一部剧,两种情绪,中间只隔一个表演选择——“收”还是“放”。

先说“放”。

黄宗泽出场第一场戏,嘴角拉到苹果肌,眼神斜挑45度,像把“我黑化了”四个大字贴在脸上。

观众瞬间出戏:这不是《溏心风暴3》里那个收放自如的“阿九”,倒像AI生成的“反派模板”。

医美李医生一句话点破:40+男演员面部脂肪垫下移,做夸张表情容易“肌肉断层”,镜头一推近,只剩“皮笑肉不笑”。

换句话说,不是他不想收,是收回去就“垮”。

于是监制钟澍佳干脆让他“一路浮夸到底”,先极致外放,等人物跌到谷底,再用“收”做反差——预告里那场雨夜哭戏,黄宗泽把音量调到零,只用鼻翼抽动,弹幕瞬间刷屏“终于回来了”。

先放后收,像跳水运动员先起跳再高台压水花,观众记得住的,是最后那一下“静”。

再说“收”。

马国明演梁景仁,永远站得笔直,台词像新闻播报,情绪只露30%。

观众却说他“一眼万年”,为什么?

戏剧评论人周显扬拆招:真正的新闻人,越接近爆炸性真相,越要压住心跳,把“大”事件读成“小”数字,才能让人信任。

马国明把这份职业本能融进表演——愤怒时喉结只滚一次,开心时嘴角抬0.5厘米,观众自己把剩余情绪补满,于是“白月光”成型。

“收”是给观众留座位,让他们把人生体验坐进来,演员省力气,观众却用力,记忆反而最深。

一个“放”到极端再回收,一个“收”到极致自带余味,两条路,都能通罗马,但前提是你得先知道罗马在哪。

TVB内部流出的剧本表,其实早把答案写在了边栏:

古肇华前期“外放”,是为了让张家妍的“成长线”有参照物——他越疯,她越稳;梁景仁“下线”,是为了把“遗憾”留给社交媒体,让话题续航。

演技争议,不过是剧本预埋的“情绪引信”,观众一点,热搜就炸。

幕后更现实。

服装组透露,给黄宗泽做的意大利立体肩西装,出厂价六万港币,结果他习惯性驼背,垫肩往前滑,秒变“售楼小哥”。

造型师连夜拆线,换成软呢+暗扣,让他“垮”得自然——外形先松绑,观众才不会把注意力全锁在“脸僵”上。

编剧组也留后手:梁景仁“死”得早,却用闪回补齐,加一场“未播出专访”,马国明只需补拍三天,就能在结局彩蛋“复活”,给电影版留接口。

所谓“意难平”,不过是精打细算的流量存款。

观众在吵“谁演得好”,TVB已经在算“谁带得动货”。

大数据显示,“黄宗泽 演技”关键词42%来自18-30岁女性,她们同时搜索“同款口红”;“马国明 意难平”80%来自30-40岁职场人,下一秒跳转“商务衬衫”。

演技讨论背后,是精准的消费分层——有人为颜值买单,有人为情怀充值。

平台乐得两边通吃,争议越大,广告位越贵。

所以,别急着站队“收”或“放”。

香港演艺学院梁教授把话挑明:观众审美已经迭代,要的是“水龙头表演”——需要热水时瞬间沸腾,需要冷水时立刻归零。

“收”与“放”不是对立,是阀门,谁能把切换做成无缝,谁就拿到下一轮主角入场券。

黄宗泽已经在电影版里提前试水:前30分钟演“疯”,后60分钟演“悔”,中间只用一场沉默转场。

预告片里那场3秒无言长镜,豆瓣风向开始反转——“好像又看到当年阿九的影子”。

庄文强说,好演员像水。

水不会纠结“收”还是“放”,它只研究“容器”——剧本是形状,镜头是口径,观众是温度。

容器圆,它就圆;容器方,它就方;遇到高温,它敢蒸发;遇到低温,它也敢结冰。

下一轮容器已经摆好:《新闻女王》电影版、幕后纪录片、第三季“双女主”线……

观众只需要做一件事:别急着给答案,先看他们怎么把水倒进下一格。

至于此刻的吵吵闹闹,就当是“预热音效”。

毕竟,戏还没完,水还在壶里,火才刚点上。

来源:婆婆和媳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