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咱聊唐朝,总绕不开李世民、武则天这些大人物,可要是没一套好的 “办公制度”,再厉害的皇帝也撑不起这么大的王朝。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唐朝的 “三省六部制”—— 这玩意儿可不是干巴巴的官名,说白了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商量出来的 “分工干活、互相盯着” 的套路,既怕大臣
唐朝三省六部:皇帝怕大臣夺权搞的“分工盯梢”,居然管了上千年?
中书写、门下怼、尚书干!唐朝这波“权力分流”,不光管中国还管邻居?
唐朝的 “三省六部”:皇帝和大臣们的 “权力分工小妙招”
话说咱聊唐朝,总绕不开李世民、武则天这些大人物,可要是没一套好的 “办公制度”,再厉害的皇帝也撑不起这么大的王朝。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唐朝的 “三省六部制”—— 这玩意儿可不是干巴巴的官名,说白了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商量出来的 “分工干活、互相盯着” 的套路,既怕大臣权力太大欺负皇帝,又怕干活的人互相扯皮耽误事,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隋朝末年,天下乱成一锅粥,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跪着的大臣,心里却犯嘀咕:“以前隋朝为啥乱?还不是因为丞相权力太大!你看那杨素,说一不二,皇帝都得让他三分,万一咱唐朝也出这么个主儿,咋办?”
这天晚上,李渊把李世民叫到后宫,俩人就着一盏油灯说话。李渊捋着胡子叹气:“儿啊,咱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以前就一个丞相管着所有事,草拟诏令是他,审核是他,执行还是他,权力攥在一个人手里,太危险了。”
李世民刚打完仗,身上还带着点硝烟味儿,听爹这么说,点头附和:“爹说得对!上次我跟房玄龄聊天,他也说,要是把丞相的活儿拆成几块,让几拨人分着干,互相盯着,谁也不能独大,咱就省心了。”
李渊眼睛一亮:“就是这个理!我想好了,以后咱设三个省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就管给我出主意、写诏令,相当于‘笔杆子’;门下省就管审核,看看中书省写的东西合不合理,不行就打回去,相当于‘挑错的’;尚书省就管干活,把诏令落实到实处,相当于‘跑腿的’。这三拨人互相掐着,权力就分散了,我这个皇帝才能稳稳当当的。”
李世民拍手叫好:“爹这招高!再给尚书省底下设六个部,吏部管官、户部管钱、礼部管礼仪、兵部管兵、刑部管案子、工部管工程,分工明确,干活也利索。”
就这么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基本定了调 —— 核心就是 “拆分相权、强化皇权”,怕的就是以前那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权臣出现。这制度不是唐朝凭空想出来的,隋朝就有个雏形,李渊父子只是把它改得更细、更完善,就像咱现在公司优化岗位职责似的,都是为了干活更顺、老板更放心。
制度定了,可真干活的时候,仨省要是各干各的,还不得天天吵架?比如中书省写了个诏令,门下省说不行,打回去;中书省改了,门下省还说不行,这不就耽误事了?
李世民登基后,就琢磨着:“得找个地方让仨省的老大凑一块儿商量,别光在各自衙门里较劲。” 于是就在太极宫旁边设了个 “政事堂”—— 说白了就是三省长官的 “会议室”,里面摆着几张紫檀木的案几,案上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刚泡好的热茶,冒烟儿的那种。每天早上,中书令(中书省老大)、侍中(门下省老大)、尚书令(尚书省老大)就往这儿一坐,喝着茶,商量当天的正事。
这天早朝刚过,政事堂里就热闹起来了。中书令李靖拿着一份草拟好的诏令,递给侍中魏徵:“魏大人,你看看这个,陛下想在关中修条水渠,防明年的涝灾,中书省拟了个稿子,征五万民夫,下个月动工。”
魏徵接过稿子,戴着老花镜(唐朝虽然没玻璃镜,但有水晶镜)仔细看,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 “啪” 地把稿子拍在桌上:“不行!绝对不行!”
李靖吓了一跳,手里的茶碗都晃了晃:“魏大人,这是陛下的意思,修水渠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为百姓好也不能不顾农时!” 魏徵嗓门不大,但字字有力,腰杆挺得笔直,“现在正是秋收的季节,百姓都在地里忙着收麦子,你征五万民夫,地里的活儿谁干?麦子烂在地里,百姓吃啥?明年就算水渠修好了,百姓没粮,还不是要造反?”
旁边坐着的尚书令房玄龄赶紧打圆场:“两位别吵,咱商量着来。魏大人说得有道理,农时不能误;但陛下担心明年涝灾,也是实情。要不这样,咱把动工时间改到秋收后,民夫人数减到三万,分两批修,既不耽误秋收,也能把水渠修好,咋样?”
李靖琢磨了一下,点头:“行,这样中书省再改改稿子。”
魏徵也松了口气,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这还差不多,凡事得替百姓着想,不能光听陛下的,也不能光凭咱自己的意思。”
仨人达成一致,就拿着改好的稿子去见李世民。李世民听了他们的理由,也笑着说:“还是你们想得周到,朕光顾着怕涝灾,忘了秋收的事了。就按你们说的办。”
你看,这政事堂就是个 “缓冲带”,仨省老大当面把问题说开,避免了互相扯皮,效率也高。要是没这地方,中书省和门下省能来回打太极,最后耽误的还是国家大事。唐朝前期能那么稳,政事堂的作用可不小。
现在看唐朝的电视剧,总看见皇帝一拍龙椅:“来人!拟旨!封张三为 XX 侯!” 然后太监拿着纸笔,唰唰写完,盖上玉玺,就成了诏书,感觉挺简单。可真在唐朝,诏书哪能这么随便?那流程能让你耐心磨没了。
咱先说说电视剧里的误区:第一,皇帝不能随口拟旨,得中书省先起草;第二,不是一个人写,是 “五花判事”—— 中书省有五个中书舍人,皇帝要下啥诏令,五个舍人每人写一份草稿,各出各的主意,就跟咱现在写方案似的,多搞几个版本;第三,草稿得中书令或侍郎挑个最好的,改一改
,再呈给皇帝画 “敕”(就是皇帝签个字、盖个章);第四,皇帝画完敕,还不算完,得送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觉得不行,能 “封驳”—— 就是把诏书封起来,打回中书省重写,甚至能 “涂归”—— 直接在诏书上改,划掉不对的地方;第五,门下省审核通过了,才算生效,再送尚书省,尚书省再让六部细化成具体政策,监督执行。
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快则三四天,慢则十几天,哪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帝一句话就搞定?
咱举个白居易的例子。白居易当过中书舍人,就是负责写诏书草稿的。有一年江淮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枯了,百姓都快饿死了,李世民(哦不对,白居易是唐宪宗时期的,咱改宪宗)让中书省拟个减免租税的诏书。
那天中书省的办公室里,烛火通明,五个舍人围着一张桌子,都在写草稿。白居易看着桌上的灾情奏折,叹气说:“今年旱得太狠了,江淮的百姓连粥都喝不上,这诏书得写得实在点,别整那些文绉绉的话,百姓得看得懂。”
旁边一个舍人笑着说:“白大人,你写的稿子总是最接地气的,上次那道劝农诏,百姓都能念下来,不像有的人,写得跟天书似的。”
白居易没笑,拿起笔就写:“江淮诸州,今夏大旱,苗稼焦枯,民无所食。其今年租税,悉皆减免;州县不得再征徭役,违者重罚。” 写完后,他念给其他舍人听,有人说:“白大人,‘悉皆减免’是不是太狠了?国库会不会不够?”
白居易放下笔,严肃地说:“国库是啥?是百姓的血汗钱!现在百姓都快饿死了,还管国库够不够?先让百姓活下来,比啥都重要。”
最后中书令看了五个舍人的草稿,选了白居易的,改了几个字,呈给宪宗画敕。宪宗看了,点头说:“写得好,就按这个来。” 然后送门下省审核,给事中韩愈看了,说:“这诏书没毛病,替百姓着想,赶紧批了吧。” 门下省通过后,送尚书省,户部赶紧下文,让江淮的州县落实减免租税,兵部盯着不让征徭役 —— 你看,一道诏书,得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才能到百姓身上。
所以说,电视剧里的诏书都是 “简化版”,真历史上的诏书,是三省互相制衡的结果,既不让皇帝独断专行,也不让大臣乱搞,这就是制度的智慧。
咱刚才说了流程,现在再细说一下三省各自的活儿,就跟咱公司里的部门分工似的,清清楚楚。
中书省的核心活儿是 “定旨出命”—— 就是帮皇帝想主意、写诏令。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事,不可能啥都自己想、自己写,中书省就是他的 “大脑” 和 “笔杆子”。
中书省的老大叫中书令,副手叫中书侍郎,底下有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这些官。其中最关键的是中书舍人,别看官不大(五品官),但权力不小 —— 他们能直接给皇帝提意见,写诏书草稿时,能按自己的想法写,不用完全听中书令的。比如刚才说的 “五花判事”,五个舍人各写一份,就是为了集思广益,避免一个人想岔了。
除了写诏令,中书省还得帮皇帝分析天下大事。比如地方官奏报 “某地闹蝗灾”,中书省就得开会讨论:“蝗灾咋治?要不要派官去?要不要减免赋税?” 然后把这些意见写成奏折,给皇帝参考。皇帝拿不定主意的事,也会找中书令商量,比如要不要打仗、要不要改革制度,中书令得给出靠谱的建议。
简单说,中书省就是皇帝的 “参谋室”,负责 “出主意、写文案”,要是主意出得不好、文案写得不对,后面门下省还得找他们麻烦。
门下省的活儿更简单 —— 审核。不管是中书省写的诏书,还是地方官奏报的事儿,都得经过门下省的 “质检”,合格了才能往下走,不合格就打回去。
门下省的老大叫侍中,副手叫门下侍郎,底下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这些官。其中最牛的是给事中(五品官),别看官小,权力大得很 —— 他能直接驳回皇帝的诏令,甚至能驳回官员的任命。比如皇帝想提拔个宠臣当刺史,给事中觉得这人不行,就能把任命诏书打回去,皇帝也没辙。
门下省的审核有个专业词叫 “封驳”。“封” 就是把诏书封起来,“驳” 就是反驳,意思是 “这玩意儿不行,回去重写”。还有 “涂归”,就是在诏书上直接涂改,比如中书省写 “征民夫五万”,门下省觉得太多,就划掉 “五万”,改成 “三万”,然后送回中书省。
举个例子,有一次中书省起草了一道诏令,要征十万民夫修宫殿,侍中王珪看了,直接把诏书扔回给中书令:“你脑子进水了?现在刚打完仗,百姓家里男丁都快死光了,你征十万民夫,谁家还有人?这诏书我不批,你重写!”
中书令急了:“这是陛下的意思,你敢不批?”
王珪冷笑一声:“陛下的意思也不行!陛下是百姓的父母,哪能这么折腾百姓?你要么改,要么我就去跟陛下说理去!”
最后中书省没辙,只能把民夫人数改成三万,王珪才批了。你看,门下省就是个 “硬骨头”,专门跟中书省、甚至跟皇帝对着干,目的就是不让政策出岔子,不让百姓受苦。
要是说中书省是 “嘴炮”、门下省是 “挑刺儿的”,那尚书省就是 “干实事的”—— 负责把生效的诏书细化成具体政策,然后监督六部执行,相当于 “执行总裁”。
尚书省的老大叫尚书令,副手叫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不过唐朝前期,尚书令这个官基本没人敢当 —— 因为李世民当皇帝前,就当过尚书令,后来大臣们都怕跟皇帝抢官名,所以尚书省实际是左、右仆射说了算。
尚书省底下有六部,这六部可是唐朝的 “核心业务部门”,活儿分得那叫一个细:
吏部:管官员,比如选拔、考核、升官、降职,相当于 “人事部”;户部:管钱、管粮、管户口,相当于 “财务部 + 民政部”;礼部:管礼仪、祭祀、科举,相当于 “文化部 + 教育部”;兵部:管军队、兵器、打仗,相当于 “国防部”;刑部:管案子、管法律,相当于 “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管水利、管建筑,相当于 “工程部”。比如皇帝下了道 “轻徭薄赋” 的诏令,尚书省就得让户部算清楚:每亩地减多少税?哪些地方能减?减完后国库够不够用?然后让吏部盯着地方官,别偷偷加税;让兵部别乱征徭役 —— 这一套下来,才能把 “轻徭薄赋” 落到实处。
房玄龄就当过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尚书省老大),他这人特别细致,每天都盯着六部的进度。有一次户部奏报 “江淮的租税减免已经落实了”,房玄龄不放心,派了个亲信去江淮暗访,回来亲信说:“有的州县还在偷偷征粮,说是‘补足国库’。” 房玄龄立马把户部尚书叫来,拍着桌子说:“陛下的诏令你敢不落实?赶紧派人去查,谁敢乱征,直接撤职!”
就因为房玄龄这么较真,贞观年间的政策才能落实得那么好,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 这就是尚书省的作用,光有好政策不行,还得有实干的人去执行。
三省六部制能不能用好,关键看当官的是不是较真。唐朝前期就出了不少 “硬骨头” 官员,他们不怕皇帝、不怕同事,就怕政策不对、百姓受苦,咱来聊聊他们的故事。
魏徵这人,长得不高,瘦瘦的,但眼睛特别亮,说话跟刀子似的,直来直去,李世民都怕他三分。他当侍中时,专门管门下省的审核,只要诏书不对,不管是谁写的、不管是不是皇帝的意思,他都敢驳回。
有一次李世民打了胜仗,高兴坏了,想封赏一批跟着他打仗的亲信,其中有个叫李君羡的,没立啥大功,就因为在战场上救了李世民一次,李世民想封他为 “武连县公”。
中书省按皇帝的意思,起草了诏令,送门下省审核。魏徵看了,直接把诏令压下来,没给批。李世民等着诏书下来,左等右等没消息,就派人去问魏徵。
魏徵直接进宫见李世民,手里拿着诏令,说:“陛下,李君羡没立过啥大功,就救过您一次,封个县公,是不是太过分了?那些在战场上战死的士兵,他们的家属还没抚恤,您先封自己的亲信,让将士们寒心啊!”
李世民脸一沉:“朕赏谁,还需要你管?李君羡救了朕的命,封个县公有啥不行?”
“陛下,赏罚得看功劳,不是看私情!” 魏徵往前一步,腰杆挺得笔直,“您要是因为私情封赏,以后谁还会为您卖命?谁还会相信朝廷的赏罚公平?”
李世民气得拍了龙椅:“你!你这老顽固!”
魏徵也不害怕,接着说:“陛下要是觉得臣说得不对,臣愿意辞官回家;要是觉得臣说得对,就收回成命,先抚恤战死士兵的家属,再按功劳封赏。”
李世民盯着魏徵看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行了行了,朕服你了,就按你说的办。”
后来李世民跟大臣们说:“魏徵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朕的对错。有他在,朕就不会犯大错。”—— 你看,魏徵的硬气,不是耍脾气,是为了朝廷的规矩、为了百姓的公平。
王珪和魏徵是同事,都在门下省,性格也差不多,认死理。他当侍中时,审核诏书比魏徵还严,有时候中书省的人都怕他。
有一年冬天,长安城里的皇宫漏雨,李世民想修宫殿,让中书省起草诏令,征调八万民夫,明年春天动工。中书省不敢得罪皇帝,赶紧写了诏令,送门下省审核。
王珪看了诏令,眉头皱成了疙瘩,对下属说:“今年冬天特别冷,百姓家里连棉衣都没有,还要征八万民夫修宫殿?这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
下属犹豫着说:“王大人,这是陛下的意思,咱要是驳回,陛下会不会生气?”
王珪把诏令往桌上一扔:“生气也得驳回!陛下是明君,要是知道百姓的苦,肯定不会这么做。你去把诏书封了,送回中书省,就说‘民力有限,宫殿可缓修,先赈济百姓’。”
中书令拿到被封驳的诏书,急得直跳脚,赶紧进宫找李世民,说王珪驳回了诏令。李世民也纳闷:“修宫殿是为了朝廷体面,王珪咋不同意?”
王珪听说皇帝召见,主动进宫,把百姓的难处一五一十地说了:“陛下,现在长安周边的百姓,有的连饭都吃不上,您要是征八万民夫,他们家里就没人种地了,明年肯定要闹饥荒。不如先拿修宫殿的钱,给百姓买棉衣、买粮食,等明年秋天丰收了,再慢慢修宫殿,也不迟。”
李世民听了,恍然大悟:“朕光顾着皇宫漏雨,忘了百姓的苦了。还是王珪想得周到,就按你说的办。”
你看,王珪的硬气,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他不怕得罪皇帝、得罪同事,就怕政策伤害百姓 —— 这就是门下省官员的职责,也是他们的良心。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老部下,跟着他打天下,后来当了尚书左仆射,管尚书省的事。他这人不爱说话,但特别细致,做事踏实,把尚书省管得井井有条。
李世民登基后,想搞 “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诏书下来后,房玄龄立马召集六部的官员开会,说:“陛下的意思,是让百姓少交税、少干活,好好过日子。你们六部得把这事落实好,谁也不能糊弄。”
户部尚书说:“房大人,轻徭薄赋容易,可国库的钱不够咋办?”
房玄龄说:“国库的钱够不够,就看咱会不会省。今年朝廷的宴会、祭祀,能简就简;官员的俸禄,暂时不涨;各地的贡品,能减就减 —— 先把百姓的税减下来,百姓日子好了,以后国库自然就充实了。”
然后他给六部分工:吏部盯着地方官,不让他们乱加税;户部算清楚每亩地减多少税,造册发给州县;兵部不准乱征徭役,除非打仗;工部暂停一些不急的工程 —— 每一条都说得清清楚楚。
过了一个月,房玄龄怕六部落实不到位,就亲自去地方暗访。在关中一个村子里,他看见一个老农在地里干活,就过去问:“老人家,今年的税减了吗?”
老农笑着说:“减了!往年每亩地交五斗粮,今年只交三斗,官府还不让我们去修工程,能在家好好种地了。这都是朝廷的好政策啊!”
房玄龄听了,心里踏实了。回到长安,他又把六部的官员叫来,说:“百姓都说税减了,这很好,但不能放松,得盯着,谁要是敢乱搞,严惩不贷!”
就因为房玄龄这么较真,“轻徭薄赋” 的政策才落实到了实处,贞观年间的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才有了 “贞观之治”—— 这就是尚书省官员的作用,光有好政策不行,还得有实干的人去执行。
白居易这人,大家都知道他是诗人,写过 “离离原上草”,可他当中书舍人时,写诏书也是一把好手 —— 他写的诏书,不用华丽的辞藻,全是大实话,百姓能看懂,也能感受到朝廷的关心。
有一年江淮大旱,白居易在中书省当舍人,负责起草减免租税的诏书。那天他看着江淮送来的灾情奏折,里面写着 “百姓食草根、树皮,死者甚众”,心里特别难受,就跟同事说:“这诏书得写得实在点,别写那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空话,要让百姓知道,朝廷真的关心他们。”
同事说:“白大人,诏书得有规矩,不能太随意。”
白居易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诏书是给百姓看的,写得再华丽,百姓看不懂,有啥用?”
然后他拿起笔,写道:“江淮诸州,今夏大旱,苗稼尽枯,民无所食。朕闻之,心甚痛之。其今年租税,悉皆减免;州县官不得再征一钱、一粮,违者革职查办。仍令户部速运粮食,赈济灾民,不得延误。”
写完后,他念给同事听,同事说:“白大人,你这写得太直白了,不像诏书,倒像家常话。”
白居易说:“家常话才好!百姓一听就懂,知道朝廷在帮他们。要是写得文绉绉的,百姓还以为朝廷在说空话呢。”
后来这道诏书送到门下省,给事中韩愈看了,笑着说:“这肯定是白居易写的,只有他能写出这么接地气的诏书。批了!赶紧送尚书省落实!”
就因为白居易写的诏书实在,江淮的百姓很快就知道了朝廷的政策,心里也踏实了 —— 这就是中书舍人的作用,不仅要写对诏书,还要写好诏书,让政策真正惠及百姓。
韩愈是唐朝有名的文学家,写过《师说》,可他当给事中时,也是个 “硬骨头”—— 专门管官员任命的审核,谁要是走后门当官,他第一个不同意。
有一次,唐宪宗的宠臣李程,才当了三年官,就想越级当刺史。宪宗觉得李程听话,就同意了,让中书省起草任命诏书,送门下省审核。
韩愈当时是给事中,看了诏书,气得拍了桌子:“李程才当了三年官,没立过啥功,就想当刺史?这不合规矩!官员选拔得按资历、按功劳来,要是谁跟陛下关系好就能升官,那朝廷的规矩不就乱了?”
下属劝他:“韩大人,李程是陛下的宠臣,咱别得罪他,不然陛下会生气的。”
韩愈说:“生气也得驳回!我当给事中,就是要守规矩,不能让歪风邪气坏了朝廷的风气。”
然后他写了一道奏折,反驳这道任命诏书,说:“刺史是一方父母官,得选有经验、有功劳的人,李程资历太浅,不能胜任。请陛下收回成命,按规矩选拔官员。”
宪宗看了奏折,很不高兴,召见韩愈,说:“朕就想提拔李程,你咋这么较真?”
韩愈说:“陛下,规矩是朝廷的根本,要是规矩坏了,官员们就会争相讨好陛下,没人干实事了。李程要是真有本事,让他慢慢熬资历、立功劳,以后再升官也不迟。”
宪宗盯着韩愈看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你这人性子太直,不过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收回成命。”
你看,韩愈的硬气,是为了朝廷的规矩,不让 “走后门” 的人得逞 —— 这就是给事中的作用,虽然官小,但能制约皇权和官员,守住制度的底线。
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行得挺好,皇帝和大臣们互相制衡,国家也稳定。可到了中后期,皇帝觉得三省的权力还是太大,特别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老是跟自己对着干,就开始 “耍心眼”,想办法把相权架空。
第一个办法:设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本来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可皇帝觉得这些老臣不好管,就找了些自己信任的、官阶不高的官员,给他们加个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头衔,让他们也能参加政事堂的会议,慢慢取代原来的三省长官。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都是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身份当宰相,原来的中书令、侍中反而成了虚职。
第二个办法:用翰林学士直接拟旨。本来诏书得中书省起草,可皇帝觉得中书省太慢,还老是提意见,就找了些文采好、听话的官员当翰林学士,让他们在皇宫里的翰林院办公,直接给皇帝拟旨,绕过中书省。比如唐肃宗时期的李泌,就是翰林学士,肃宗打仗时,军情紧急,就让李泌直接拟旨,不用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
有一次,肃宗和李泌在翰林院密谈,肃宗说:“现在中书省的大臣老跟朕对着干,朕想调兵,他们说‘粮草不够’;朕想赏人,他们说‘不合规矩’,太耽误事了。以后军情紧急,你就直接给朕拟旨,不用跟他们商量。”
李泌犹豫着说:“陛下,这不合三省六部的规矩啊,中书省和门下省会有意见的。”
肃宗摆摆手:“规矩是朕定的,现在军情紧急,哪来得及跟他们扯皮?你就按朕的意思办,出了事朕担着。”
李泌没办法,只能照做。后来,翰林学士拟的旨叫 “内制”,中书省拟的旨叫 “外制”,“内制” 比 “外制” 还管用,中书省的权力就慢慢小了。
第三个办法:让宦官掺和政事。唐朝中后期,皇帝不信任大臣,就信任身边的宦官,让宦官帮自己处理政事,甚至让宦官当 “神策军” 的统领,掌握兵权。比如唐德宗时期,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当了神策军的统领,皇帝还让他们帮自己审核诏书,门下省的权力也被架空了。
就这样,唐朝中后期,三省的权力越来越小,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相权被慢慢虚化。到了晚唐,三省六部制基本名存实亡,皇帝想干啥就干啥,最后导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朝也就慢慢灭亡了 —— 这说明,制度再好,要是皇帝不遵守,也白搭。
三省六部制虽然在唐朝中后期走了样,但它的设计太聪明了,后世的宋、元、明、清都学它,只是稍微改了改名字和职能。
比如宋朝,虽然没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但设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和 “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相权;还设了 “枢密院” 管军事、“三司” 管财政,把尚书省六部的权力拆了,其实还是三省六部制的思路 —— 分权制衡。
明朝更直接,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大,干脆废了中书省和丞相,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 你看,六部还是保留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跟唐朝的六部一模一样,只是少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后来明朝设了内阁,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原来的中书省,帮皇帝写诏令;设了 “六科给事中”,就相当于原来的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 —— 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沿用了三省六部制的核心。
清朝也一样,虽然设了军机处,但六部还是核心部门,职能跟唐朝差不多;还设了 “都察院”,相当于门下省,负责监督官员和政策 —— 都是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简单说,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后世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后世王朝不管怎么盖楼,都得用这个地基 —— 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不仅影响了中国后世,还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东亚邻居,他们都学唐朝的官制,搞起了自己的 “三省六部”。
日本在唐朝之前,还是个部落联盟,没啥像样的官制。公元 645 年,日本搞了 “大化改新”,全面学唐朝,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官制 —— 他们设了 “二官八省”,其实就是简化版的三省六部。
“二官” 是中务省和太政官:中务省负责给天皇写诏令、提意见,相当于唐朝的中书省;太政官负责审核诏令、管理政务,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和尚书省合在一起。
“八省” 就是八个部门,对应唐朝的六部:式部省管官员(对应吏部)、民部省管钱和户口(对应户部)、治部省管礼仪(对应礼部)、兵部省管军事(对应兵部)、刑部省管案子(对应刑部)、工部省管工程(对应工部),还有宫内省管皇宫、大纳言省管纳言 —— 其实就是在六部的基础上,加了两个管皇宫的部门。
当时日本的使者高向玄理在唐朝待了好几年,回国后向孝德天皇汇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太好了,分着干活,互相盯着,天皇能管住大臣,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咱就照唐朝的来,准没错!”
孝德天皇听了,立马同意,搞起了 “二官八省”。后来日本的官制虽然改了,但 “分权制衡” 的思路,一直是学唐朝的 —— 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对日本的影响。
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也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新罗在公元 676 年统一朝鲜半岛后,设了 “执事省” 和 “门下省”:执事省负责写诏令、提意见,相当于中书省;门下省负责审核,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还设了兵部、户部、礼部这些部门,对应唐朝的六部。
到了高丽王朝(公元 918 年 - 1392 年),学得更彻底 —— 直接设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还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跟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几乎一模一样。高丽的国王说:“唐朝用三省六部制,国家治理得那么好,咱也学,这样才能把国家管好。”
比如高丽的尚书省,跟唐朝的尚书省一样,负责执行诏令,六部的职能也跟唐朝一样:吏部管官、户部管钱、兵部管兵 —— 连官名都是照搬唐朝的。
越南在李朝(公元 1009 年 - 1225 年)和陈朝(公元 1225 年 - 1400 年)时期,也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李朝设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还有六部,职能跟唐朝一样;还学唐朝搞科举制度,用考试选拔官员,吏部负责考核 —— 这都是学唐朝的。
陈朝更是直接,连官名都是照搬唐朝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还有吏部尚书、户部尚书 —— 跟唐朝的官制没啥区别。越南的官员说:“唐朝的文官治国、分权制衡太好了,咱学了就能把国家管好。”
就这样,三省六部制成了东亚地区的 “通用官制模板”,日本、朝鲜、越南都用它来治理国家 —— 这说明,好的制度不仅能在中国用,还能影响到周边国家,成为东亚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聊了这么多,咱总结一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实就是一套 “分工干活、互相盯着” 的制度 —— 中书省出主意,门下省挑错,尚书省干活,三者互相制衡,既不让皇帝独断专行,也不让大臣权力太大,还能提高干活效率。
这套制度的智慧,在于 “分权制衡”—— 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得拆开来,让不同的人管不同的事,互相监督,这样才能避免出错,才能稳定。唐朝前期就是因为这套制度运行得好,才有了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后世王朝学它,也能把国家管好;东亚邻居学它,也能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制度再好,也得靠人来执行。唐朝中后期,皇帝不遵守制度,架空相权,最后导致制度崩坏,国家灭亡 —— 这也告诉我们,好的制度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才能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天花板”,它的设计思路,直到现在还有借鉴意义 —— 比如咱现在的政府部门分工,也是 “分权制衡、专业化分工”,其实跟三省六部制的思路是一样的。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时隔一千多年,还能影响到我们 —— 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魅力所在。
来源:清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