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这次放出的重磅剧《乌蒙深处》,没多说一句空话,直接把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包装成新鲜的血液,摆在观众面前。这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毫不掩饰的“宣传战役”。从开播的时间点来看,央视明显想靠着这个剧,拢住那些还对农村的“旧观念”有偏见的观众,告诉他们:农村也有人情味,
央视这次放出的重磅剧《乌蒙深处》,没多说一句空话,直接把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包装成新鲜的血液,摆在观众面前。这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毫不掩饰的“宣传战役”。从开播的时间点来看,央视明显想靠着这个剧,拢住那些还对农村的“旧观念”有偏见的观众,告诉他们:农村也有人情味,也有人在拼搏,也有文化底蕴。显然,这并非普通的故事,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个符号。
毛晓彤、金丰、徐百慧三大女主领衔,不是随便挑的。这组演员在圈子里代表着不同的“票仓”。毛晓彤的苗族非遗传承人形象,代表着非遗的文化自信。她的角色“衮月亮”,通过苗绣、银饰把民族文化推到台前,反映出央视的用心——要让非遗成为吸引年轻人和外界关注的“热点”。媒体曝光她实地学习苗绣,更像是给剧添点“真诚”,但背后隐藏的,是要证明一件事:非遗手艺,不能光靠口号,要靠实际行动去维护。这个判断,背后也藏着官媒的“意图”——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将民族文化包装成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而金丰演的“龙凤碧”,则是另一层拼图。她代表的角色,是那些在乡村里用非遗和旅游带动经济的年轻女普通人。这套组合,有点像“跨界”营销:既要落地,也要吸引眼球。徐百慧饰演的“肖百合”则扮演“村干部”,象征着国家政策的落实。她带领村民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融合。这里不难看出,剧的背后其实是央媒的“示范作用”:要让老百姓看到,农村改革不是空谈,而是真真切切拆除了“贫困”的束缚。片中提到的“产业融合”其实是典型的“政策升华”——用影视“讲故事”的方式,塑造“政策落实”的善意。
这所有角色,不是偶然出现的。扮演“苗绣传承人”的毛晓彤,是被选中为“文化使者”的。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平台都在宣传她“走访贵州,学习苗绣”,目标很清楚——强化非遗的“文化价值”。这里心照不宣:非遗文化从不是单纯的工艺传承,更是一套国家统一的文化认同策略。把苗绣、银饰等传统工艺,从“古董”变成“国家文化名片”,其实正是“文化输出来撑起乡村振兴”的一套手段。演员的“实地学习”是否还带点“话题的制造”?答案不难猜透。
《乌蒙深处》的原著和现实原型,被媒体纷纷挖出:“改编自贵州作家XXX的小说”,背后潜藏的,是一场地域符号的“资本运作”——用文学作品,点燃全国范围对“农村振兴”的热情。贵州众多乡村“产业融合”的案例,是这剧的“原型”,不过早已成为“官方宣传”的亮点素材。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非遗+旅游”,成功给全国展示了一种“农村速效方案”。在这里,政策意图一览无遗:用影视作品,把“产业融合”变成一种全民认知的“正确价值”。
从角色的细节来看,毛晓彤扮演的“衮月亮”在传统工艺方面表现出“专业性”。她接受采访时提到,“苗绣、蜡染、银饰等技术由非遗团队设计还原”,这不是随意的“工业化复制”,而是一种“文化质量把控”。把传统工艺“搬上屏幕”,其实是在塑造一种“文化自信”。这也契合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态度:要用市场和文化的双轮驱动,把非遗打造成经济“新引擎”。
而“直播带货助农”的剧情,是当下农村电商最火的“标签”。它反映的,是央视希望塑造的“现代农村形象”——既要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又要有“新科技”的支持。这个剧情除了迎合当下热门话题,更是在告诉观众:农村不再只是“穷地方”,而是有潜力的“黄金地”。用产业带动群众,用文化铺设出一条“新路”,背后其实藏着“国家推手”的深谋远虑。
从整体来看,《乌蒙深处》绝非简单讲个故事。它是在为一份“国家战略”做宣传:非遗和产业融合,成为现代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这让我怀疑,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个场景设计,是否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央视想在观众心里播下一枚“认同感”的种子,让更多人相信“农村有未来”,这个未来由国家引领,非遗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较于以往高唱“靠改革、靠创新”的剧路,这次引入“非遗+旅游”,更像是一场跨越文化和经济的“混合战”。既要让观众动容,也要让市场动起来。而这场“动”,恰恰需要借助国家和媒体的“合法性”,用文化塑造认同,从而“谋求”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你可以想象到,这一类型剧其实担负的不只是娱乐,更是“意识形态”的输出。用“民族文化+产业融合”的套路,把“农村”变成一种“正能量的代表”。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一场“文化与政策”的共振。把农村的变革包装成“文化自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个“国家认同”,我不敢保证这到底是真心的,还只是段“政治表演”。
在我看来,最值得反思的,是“非遗文化”的未来。它能被挖掘出来使用,是否意味着非遗已经成为“国家品牌”的某部分,而不是群众真正共享的文化?这构成了一个永恒的疑问。文化的生命,是否还只是挂在“国家名片”上的标签?还是用上述套路,变成了“粘合剂”,把社会的每个角落都粘在这面“宣传旗”下。
所有的“文化事业”,都离不开“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但当“文化”成为“信仰”与“产业”的双刃剑,谁又能定义“文化”的初心?这次《乌蒙深处》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还是只是一场“舆论秀”?还得看未来群众是否真正从剧中看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除开表面氛围,CM厂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借助文化引领乡村,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对怀揣梦想的村民来说,也许这是救命稻草,但对普通观众,这反倒成为一种“演示”:政策和文化的结合,只是为了制造共识。借用明星、借用故事,让真正的乡村振兴变得“像样”点,难不成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策略?
若问:是不是每个村子都要打上“非遗+旅游”的标签才能挣钱?或许,问题比这还深。是时候反思,央视这场“乡村振兴+非遗”的大戏,是真心推动发展,还是用文化包装掩盖内在的“资源枯竭”与“经济困境”。有谁会意识到,这背后藏着的,是“政策出口”的期待,还是一场“文化攫取”的博弈?
最后,抛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乡村振兴”都得通过这一套“文化符号”去完成?我们要的,是宣传的“文化自信”,还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这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一次提醒:“文化”虽然看似纯洁,但在某些场合,早已被利用成了“政治武器”。你我都在看,这个套路能撑多久?
反问大家:我们到底是真的相信“乡村振兴”还是只被哄骗成“文化梦的帮凶”?
来源:大气柳叶fy4jQ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