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财务数据的冰冷,广告收入掉了四分之三,还得靠内地品牌的几场“救命稻草”渡过难关;另一边,观众的反应也狠狠打了个脸,首播到目前为止,收视和完播率都令人担忧,明显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其他剧集。
看得出来,《新闻女王2》这部剧几乎成为香港娱乐圈的“风暴中心”。
一边是财务数据的冰冷,广告收入掉了四分之三,还得靠内地品牌的几场“救命稻草”渡过难关;另一边,观众的反应也狠狠打了个脸,首播到目前为止,收视和完播率都令人担忧,明显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其他剧集。
幕后情况也不容乐观。
拍摄期被压缩到极限,像是赶鸭子上架,演员工作强度爆表,状态难保。
剧本的多次修改、外包节奏的突变,也让剧情变得像是“拼凑的拼图”,失去了新闻行业应有的专业锐气。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很大程度上,这不仅仅是资金和时间的困难,更暴露出制片方在创作、人才和行业理解上的深层次问题。
行业的断层让人揪心。
香港本地年轻演员流失到内地或其他平台,令人担忧的“人才荒”不断加剧。
TVB试图用“新人计划”填补空缺,但收效有限。
对比内地、韩国甚至迪士尼+的操作,它们用高预算、全新人打造鲜明差异,反而得到更好的市场反响。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状态,恐怕早就注定难以逆转。
而且,从舆论到立法会的关注都在说明,此次危机已不仅仅是某一部剧的问题,而是产业整体的“炼狱”。
演员年龄偏大,创新乏力,业界对未来充满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佘诗曼主动暗示“可能不再续拍”,像是在给现状画上句点,也反映出“港剧江湖”的寒意。
说到底,《新闻女王2》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香港影视的多个痛点:商业模式单一、人才断层、创新乏力。
未来,想要突围,绝不能再像走在“旧路”上迷失方向。
而对我们这些观众来说,或许更希望看到的是行业的真实变革——让影视作品不再“趁热打铁”,而真心用心做好每一部作品。
话说,大家怎么看?
你觉得港剧还能有救吗?
来源:魔都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