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黄金档,21:30,它硬生生把同档军旅剧挤到收视第二。
五年雪藏,《隐锋》还能翻盘?
开场第一枪就打了观众一个措手不及。
央视八套黄金档,21:30,它硬生生把同档军旅剧挤到收视第二。
首播周CSM1.28,听着不高,可央视次黄档的门槛通常只有0.7。数据一出,群里立马有人感叹:老谍战剧回魂,真当观众是失忆?
镜头里,1940的南京路1:1还原,不是PPT转场。
青砖缝里真能闻到霉味。
道具组一口气做了五千件衣服,九成手工,颖儿的旗袍扣子全用老黄铜,拍戏那天雨大,扣子生锈染了她一手铁锈味。
剧组人说,那气味成了她的“信号”,拍哭戏前闻一下情绪直接到位。
杜淳瘦了十五斤,脸凹成了旧照片。
第六集雨夜长镜头,他单手点烟,火机连打三次才着,观众弹幕刷疯:这哪是演技,是命。
据说那场戏一条过,监视器后的小助理当场眼眶通红。
女反派更狠。
涂松岩演的哥哥一出场,西装三件套,金丝边眼镜,笑起来像刚在洋行签完大合同。
转脸就能让人把麻袋沉黄浦江。
弹幕说他“斯文败界的天花板”,他本人偷偷回:败界二字多打了一个字,配图狗头保命。
积压五年,平台原本只想丢出去冲个KPI。
没料到抖音自来水冲到8000万播放,观众边骂剪辑慢边二刷。
三大平台的预约按钮被按烂了,数据小哥连夜加班算转化率,朋友圈留下一句“感谢杜淳老师救我发际线”。
老剧翻红的真相,其实不是情怀。
观众只是太想看到“人味”。
新戏里太多滤镜厚到看不清毛孔,反而这部灰扑扑的片子,让演员的脸被雨淋得起皮,被枪火映得通红,像极祖奶奶抽屉里那张发潮的老照片。
看完十二集,有个小彩蛋:第七集街头追车,路边报童嘴里喊的居然是真实晚报头条——剧组翻遍了1940年12月6号至9号的报纸,才定下那句“沪西粮价再涨一成”。
抠细节抠到变态,却让观众第一次意识到:谍战不是爽,是随时会被一斗米卡住喉咙的窒息。
所以,《隐锋》真值得追?
只能说,这年头,能拍到演员指甲缝里都是戏的作品太少了。
错过它,下一个五年又去哪找?
来源:依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