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投资过亿的S级谍战剧,开机前三天被金主连夜抽走全部现金,张若昀唐嫣同时被晾在片场,这锅谁背?
一部投资过亿的S级谍战剧,开机前三天被金主连夜抽走全部现金,张若昀唐嫣同时被晾在片场,这锅谁背?
消息传出时,横店酒店走廊全是拖着行李的剧组人员,电梯口贴着新打印的停工通知,纸张还热。
原定11月5号的围读会,现在改成财务清算会,灯光师把打包好的器材又推回仓库,嘴里嘟囔:第三次了,今年。
有人把锅甩给政策,说谍战过审变严。
可同档期另一部民国谍战昨天刚拿到发行许可,镜头里血浆糊墙都没被剪。
也有人怪平台临时调档,让路给主旋律。
可平台内部排播表显示,明年一季度黄金档现在还空着两集日播量,虚位以待。
真正让老板按下暂停键的,是现金流断了——主投方账上能动的钱只够付违约金,不够开机。
影视圈现在流行一句话:账上现金低于五千万,别碰S+。
听着夸张,却是血淋淋的算法。
一部三十集体量的谍战,单集成本四百万起步,演员片酬占四成,美术置景占两成,剩下全是不可压缩的硬支出。
资方一旦抽身,缺口不是小数目,是整整两亿。
银行不给影视项目做信用贷,想补洞只能找新金主,新金主开口第一句:主演合同重签吗?
风险降一半吗?
回答不上,免谈。
张若昀那边已经空出四个月,团队推了三个综艺,现在临时回去补拍《人之初》,档期撞得死死的。
唐嫣更尴尬,前一部都市片撤档,原本指望这部谍战冲奖,代言合约里写着“待播期间维持热度”,现在播不了,品牌方按条款可以降代言费。
艺人最怕空窗,空窗就是贬值,谁都不敢赌明年是不是更冷。
更惨的是幕后。
一个跟组道具师说,他七月就进组做旧家具,光做漆就做了七遍,现在停工,家具堆在仓库,每天租金两千。
他想把道具拉出去卖二手,制片主任拦着:剧组资产不能动,动了就是侵占。
小工急得直跺脚:贷款买的木头,现在木头变罪证。
有人疑惑,头部公司也会缺钱?
把财报拆开看就明白。
现金流和市值是两回事,上市公司账面盈利,但应收账款周期九个月,下游平台押款,上游演员按天算钱,中间一点缝隙就能卡死。
政策没翻脸,市场没缩盘,只是资金链条被抽了一根筋,整盘棋立刻瘫。
那有没有解法?
三条路。
第一条,降成本,把S+砍成A级,场景从六千平缩到两千平,演员换梯队,片酬省下一半。
可平台购片部不答应,合同签的是S+单价,降档就降价,制片方亏更多。
第二条,找基金,部分省市有影视补贴,最高返30%,但补贴到账要两年后,救不了近火。
第三条,债转股,让主创团队自己掏钱入股,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张若昀团队被问过,回复很直接:现金都在理财,拿不出八千万。
最现实的版本,是项目整体转让。
北京一家做短剧起家的新公司最近到处扫货,专收半死不活的S级项目,出价一折,改短剧上线,七天回款。
对原制片方来说,一折等于白送,可总比天天付利息强。
短剧公司算盘也精:用原班片花剪预告,挂名张若昀唐嫣,实际拍摄只用替身和AI换脸,二十天拍完,上线分账,赚一波就跑。
观众骂不骂,他们不在乎,数据能刷就行。
听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为什么开机前撤资比拍一半停拍更狠。
拍一半至少还有成片资产,能卖海外,能剪网大。
开机前停,等于只有PPT,PPT不值钱,连硬盘里的概念图都得打折卖。
行业寒冬不是形容词,是动词,每天都在发生。
有人把希望押在明年春节后,说资金会回流。
可银行信贷部的朋友透露,影视项目现在被划到“审慎类”,比教培略强,比游戏略弱。
想拿到钱,得押房子,房子还得是一线核心地段。
一句话,想用未来的票房做抵押,门都没有。
对观众来说,只是少了一部剧,对上千名从业者来说,是年终奖没了,是孩子的奶粉钱断了,是房贷逾期。
剧组停工那天,财务在群里发通知:愿意等项目的,留资,复工时间不定,每天补贴五十。
一半人当场退群。
剩下的把行李堆在走廊,蹲在地上吃十块钱的盒饭,一边吃一边刷招聘软件,看有没有跟组去横店的短剧,日结三百。
这场闹剧最黑色的一幕,是停工通知贴出来的同时,官方微博还在发海报,写着敬请期待。
评论里粉丝问:哥哥什么时候进组?
官博回复:天气渐凉,注意保暖。
没人敢告诉她们,哥哥已经飞回北京,行李都没拆,因为酒店押金还没退。
影视圈最大的谎言,是明天就能复工。
最大的真相,是现金永远不够。
你在屏幕前等嗑糖,他们在背后等救命。
剧能不能拍,从来不取决于粉丝多努力,而取决于有没有老板愿意在合同上签字。
签字之前,所有人都是悬在空中的道具,随时会被放下。
下一次再看到哪部剧突然官宣,别急着欢呼,先瞄一眼出品方名单,看有没有新公司出现。
如果有,大概率是老项目换了壳,演员被喊回来补拍,镜头戴假发,背影用替身。
你看到的精彩,可能是别人逃荒后的残羹。
这个冬天,比剧情更冷的是现金流,比演员更惨的是打工人。
剧可以延期,账单不会。
来源:依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