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烂尾楼停贷通知发到手机那一刻,林晓才发现,自己拼命加班攒下的首付,原来只是一张效果图。
烂尾楼停贷通知发到手机那一刻,林晓才发现,自己拼命加班攒下的首付,原来只是一张效果图。
她31岁,互联网大厂边缘岗位,丈夫在教培行业被裁两次,两人每月要还一万八。
房子在通州外圈,承诺的幼儿园、商场、地铁站,现在全是水泥坑。
开发商换了名字,销售电话停机,维权群里每天有人退群,因为撑不下去的人选择回老家。
唐嫣和彭冠英把这段经历搬进了十月要播的新剧《此刻的生活》。
剧里,唐嫣演的林晓就是林晓本人,连工牌颜色都一样。
彭冠英演的丈夫陈放,白天跑外卖,晚上去健身房卖课,回家先删差评。
两人吵架的台词,直接用了豆瓣小组里点赞最高的那条留言:
“我们不是不努力,是努力没赶上房价涨,也没赶上楼封顶。”
导演张晓波,就是拍《三十而已》的那位。
他这次没给主角开挂,连滤镜都调暗两度。
剧组在真实烂尾楼盘拍了三天,太阳一晒,水泥板裂缝像蜘蛛网,唐嫣拍完说,这比演灰姑娘难多了。
原著作者王星也蹲在片场,随时改台词,只为让女主哭的时候,鼻涕先流出来,而不是眼泪。
平台内部看片会,有人提意见:能不能让两人最后接到通知,楼盘复活?
张晓波直接否了:观众要的不是童话,是要看到自己的影子被尊重。
于是结局保留开放:林晓和陈放没离婚,也没复婚,他们租回市区老破小,把婴儿床改成猫窝,继续跑外卖、投简历,等待遥遥无期的交房。
字幕最后打出一行:全国同类项目,还有六十万套。
这行字,让腾讯视频购片部当天决定提档十月。
他们算过,25到40岁用户,超过七成背着房贷,其中三成买的是期房。
把烂尾楼写进剧本,等于把用户最不敢碰的伤口摊开,再撒一把盐,流量反而稳了。
宣传方案同步出炉:剧播第二周,上线“停贷者自述”短视频征集,点赞最高的一条,平台帮付一年房租。
内部代号:回血计划。
消息一出,房产圈先炸。
中介朋友圈连夜改文案:别再赌期房,现货才是王道。
金融圈也悄悄跟进,有银行把“已封顶”写进房贷海报,放大加粗。
观众这边,有人担心剧情太真实,看完直接抑郁。
剧组提前做了心理热线,片尾扫码就能打,两块钱一分钟,比投诉电话还便宜。
为什么敢拍?
因为拍就能赚,赚就能继续拍。
现实题材不是慈善,是门生意。
生意的底层逻辑:谁能替观众说出不敢说的话,谁就能拿到他们的停留时长。
《此刻的生活》把“不敢”拆成三幕:
第一幕,售楼处灯火通明,销售说再不定就涨价。
第二幕,工地灯灭,业主举手机照明,拍裂缝。
第三幕,银行短信提醒:已扣款。
三幕结束,观众在弹幕里打出的不是“心疼”,是“这就是我”。
唐嫣靠这部剧,彻底摘掉“傻白甜”标签。
她提前半年体验生活,去望京写字楼发简历,被HR当面扔进碎纸机。
彭冠英更狠,跑了两千单外卖,差评率2.3%,真实得让平台想请他做代言人。
两人没有CP感,只有疲惫感,却让观众第一次觉得,原来明星也会为房贷失眠。
热搜第一的话题:#唐嫣黑眼圈#,阅读量一夜破八亿。
有人质疑:把悲剧当卖点,是不是吃人血馒头?
剧组晒出捐款回执:播出当天,向购房法律援助中心捐出首集全部广告收入。
钱不多,三百来万,但足够让一万名业主免费拿到起诉模板。
观众情绪瞬间反转:可以骂,但别骂错人。
这波操作,被写进新媒体案例库,标题叫:如何把社会痛点转化为平台资产。
你问这部剧能带来什么?
答案很简单:
它不会帮你把烂尾楼建好,也不会替你减一分月供。
它只是让你下班打开电梯,发现邻居也在偷偷抹泪时,没那么孤独。
孤独少了,勇气就多了一点。
勇气够多,人就不会轻易认输。
再不做准备,你会损失的不止是首付,还有对正常生活的想象力。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
停工消息别删截图,留好证据。
月供压力别硬扛,先谈展期。
维权群里别潜水,信息互通才能省律师费。
楼会烂,生活不会。
把房贷活成房租,是成年人的自救。
把故事拍成剧,是创作者的温柔。
屏幕暗了,灯打开,明天继续上班。
记住,裂缝再深,也遮不住光。
来源:阳光解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