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父亲、母亲和两个哥哥都是皇帝,就连我的侄儿都做了皇帝,我作为大唐独一无二的大长公主,怎么就不可以!”
“我的父亲、母亲和两个哥哥都是皇帝,就连我的侄儿都做了皇帝,我作为大唐独一无二的大长公主,怎么就不可以!”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中,长公主的这句台词掷地有声,道出了她对权力的渴望与野心。
这一幕并非完全虚构,历史上太平公主确实曾权倾朝野,却最终在李隆基发动政变后被赐死。
大唐盛世繁华似锦,而《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的幕布后,隐藏着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7个角色对应了7张真实的历史面孔。
剧中那位不愿放权的太上皇,其原型正是唐睿宗李旦。
他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也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弟弟。在那个武则天独揽大权的时代,他的帝王之路充满坎坷。
唐高宗去世后,李显即位,但仅在位数十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随后,武则天立了李旦为皇帝,但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掌权的仍是临朝称制的武则天。
六年后,李旦迫于形势让位给母亲武则天。为了保命,他甚至请求武则天赐姓为武。
皇帝当到他这份上其实也没啥意思了。
在武则天当政的十五年间,他不断遭到武氏诸王的攻击,被剥夺了接见公卿百官的权力,甚至曾被诬陷谋反,可谓是如履薄冰。
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李显复辟时,李旦也有功劳,被李显封为安国相王。
五年后,韦皇后毒杀唐中宗李显,矫诏立李显第四子李重茂为帝。
一山不容二虎,韦皇后开始临朝称制,并准备杀掉李旦和太平公主。
为了不坐以待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等人,李重茂被迫让位,李旦再次登上帝位。
在位两年后,李旦退位当了太上皇,由太子李隆基即位。但初时的李旦仍然执掌大权,朝廷则分为新皇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派,矛盾重重。
也就是说当时一共有3派人马,太上皇李旦,新皇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后来,李隆基再度政变诛杀太平公主,李旦才全部放权,安心当了太上皇,三年后因病去世,终年55岁。
李旦这个皇帝挺憋屈的,先是母亲武则天,后是儿子李隆基,都是至亲,但都夺了自己的皇位。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中那位野心勃勃的长公主,原型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
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李显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时期就颇受宠爱,很有权势。
但即便是宠爱她的武则天,也没有传位给她的念头。一个女皇帝就够了,再出一个,估计李家皇室接受不了。
然而,太平公主可不这么想,她绝对想当武则天第二。后续的两次政变中都有她的身影。
第一次是神龙政变,太平公主作为李家的支持者,参与了诛杀张昌宗、张易之,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自此,太平公主开始明面参与朝政,而且她多谋善断,专权乱政的韦皇后也很忌惮她。
第二次是唐隆政变,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诛杀了韦后一党。她亲手把侄子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哥哥李旦为帝。
因此,李旦即位后,太平公主因功被加封万户,三子封王。
在李旦当皇帝时期,对太平公主言听计从,她的权势开始威震天下。
只是太平公主发现太子李隆基英明神武,担心他即位后不利于自己的权势,多次陷害他,想要改立太子,但却都没有得逞。
等到李旦当了太上皇后,太平公主依然权势滔天,朝中重臣大多都是她的人。
这就和新皇李隆基冲突极为严重,而且她图谋叛逆越来越明显,意图毒杀李隆基。
李隆基又一次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
在先天政变中,太平公主外逃三天后返回。李旦本想请李隆基赦免她,但被李隆基拒绝,下令将她赐死于家中。
剧中皇帝的原型自然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干了44年的皇帝。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为人英明果断,又多才多艺。因为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拥立李旦为帝的大功,李成器自动将太子之位让给了他。
后来,李隆基即位,并诛杀姑母太平公主,正式执掌大权。
能发动两次政变,并且登上皇位的人,绝对是个狠角色。
李隆基前期,确实是个英明神武的人。继位之后,他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开创了大唐极盛的开元盛世。
可惜的是,李隆基没能保持下来,干出成绩以后就开始享受人生了。
这一期间的李隆基宠爱杨贵妃,宠信奸佞杨国忠、李林甫等人,重用安禄山,造成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自此,大唐国力大衰,开始由盛转衰。
在安禄山造反之时,李隆基外逃成都,路途上爆发了诛杀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这场大变中,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他和李隆基分道扬镳。后来,李亨又在灵武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剧情。就和他爹李隆基当时逼迫他爷爷李旦退位一样的操作。
等到收复长安后,李亨派人接回了李隆基。李隆基就此当了太上皇,但李亨担心他复位,就默认了宦官李辅国欺压李隆基。
李辅国很是嚣张跋扈,李隆基身边的亲信不是被勒令致仕就是被流放,就连最忠心的高力士也被流放到了千里之外的岭南,只剩下孤独的李隆基一个人。
最后,李隆基忧郁寡欢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李隆基身边的杨内侍一直视卢凌风为眼中钉,多次进谏皇帝“务必除掉卢凌风”,眼神中透着杀气。
杨内侍原型是杨思勖,李隆基心腹,战功赫赫且心狠手辣,跟高力士截然不同。
这不仅是一个宦官,还是开元时期的猛将。
在李隆基当皇帝时期,杨思勖多次带兵征战平叛,无一败绩,因功被封骠骑大将军,爵虢国公。
新、旧《唐书》的宦官传中,他都是位列第一位。
同时,杨思勖也是深受李隆基宠信的心腹。不过,杨思勖虽有生吞牛仙童、生剥俘虏面皮的凶暴残酷,却没有专权不轨之事。
后来,杨思勖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
卢凌风是长公主的儿子,原型是太平公主的幼子薛崇简。
太平公主有两任丈夫,分别是薛绍、武攸暨,而且给两人都生了2子2女。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次子,深得太平公主喜爱,但他少年之时就与表兄李隆基交好。
在太平公主意图谋乱之时,薛崇简因为与她意见不和多次遭到责打。
后来,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诛杀后,子嗣也是被诛杀,只有薛崇简因为多次劝阻她而被留下,并被赐李姓,外任当了官。
再看剧中的卢凌风,经历与历史上的薛崇简是很相似的。
在真实历史中,薛崇简因为与李隆基交好,并且在母亲太平公主意图谋乱时多次劝阻,因此在太平公主事败后得到特赦,是少数得以存活的太平公主子嗣。
苏无名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有唐代牛肃的小说集《纪闻》中记载了他的一篇断案故事。
这个故事也很简单,就是一宗寻拿盗贼的案子。
当时西域胡人盗窃武则天赏赐给太平公主的两盒珠宝后,藏到了一座新坟中。
苏无名接手这个案子后,成功寻回了珠宝,观察力和推理能力都是极强。
在当时的大唐盛世中,应是有苏无名这个人的,剧中是丰富化了这个人物。
剧中的苏无名心怀家国大志,也有随方就圆的智慧,号称是狄仁杰的弟子。但历史的狄仁杰是没有徒弟的。
他在剧中自嘲:“要是实在上不了史书,被那些志怪之书记下,我也挺知足的”,和书中人物有了呼应。
【七】神医费鸡师费鸡师原名费英俊,是药王孙思邈的关门弟子,因为酷爱吃鸡而得名。
这个人物倒也不是完全虚构,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就有一个“鸡师”。
鸡师是四川人,也是一个奇人,擅于治病。
在为人看病时,鸡师都是先用一只鸡在院子中祭拜,再让患者握住一块鸡蛋大小的江石。
然后,鸡师踏步作气后,鸡死石破,患者的病也会痊愈。因此,他才被称为鸡师。
《酉阳杂俎》记载:“蜀有费鸡师,目赤无黑睛,本濮人也。成式长庆初见之,已年七十余。或为人解灾,必用一鸡设祭于庭,又取江石如鸡卵,令疾者握之,乃踏步作气虚叱,鸡旋转而死,石亦四破。”
除了《酉阳杂俎》外,唐代韦绚所著的《戎幕闲谈》中,亦有记载,说是“蜀川有一费鸡师者,善知将来之事,而亦能为人禳救,多在邋州,蜀人皆神之。”
费鸡师不仅能预知未来,还能治病救人,大多数时间住在邋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邛崃市,蜀中百姓敬他如神。
《唐朝诡事录》中的费鸡师,编剧给他设定了“药王”孙思邈弟子的光环,吃鸡喝酒成了他的最大乐趣,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则是他的责任。
而志怪小说中的费鸡师,是一个借鸡施法救人、具有特殊技能、还能预测未来的江湖术士。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些人物在历史文献中的踪迹,如同破碎的镜子片段,反射出大唐盛世的多元面貌。
《唐诡3》将这些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各种奇闻轶事,山鬼传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视盛唐时代的窗户。
参考资料:
1.《旧唐书·音乐志》(剧中幻术的历史依据)
2.《旧唐书·本纪第七·睿宗李旦》(太上皇历史原型)
3.《新唐书·列传第八·太平公主》(长公主历史原型)
4.《新唐书·本纪第五·玄宗李隆基》(皇帝历史原型)
5.《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宦官·杨思勖》(杨内侍历史原型)
6.《新唐书·列传第八·太平公主附子薛崇简》(卢凌风历史原型)
7.唐代牛肃《纪闻》(苏无名故事来源)
8.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费鸡师故事来源)
9.唐代韦绚《戎幕闲谈》(费鸡师其他记载)
来源:回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