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喜》把“重男轻女”拍成了恐怖片,收视率却一路飙到1.5%,25-35岁的姐姐们一边骂渣男,一边把原著《有喜》买到断货。
《四喜》把“重男轻女”拍成了恐怖片,收视率却一路飙到1.5%,25-35岁的姐姐们一边骂渣男,一边把原著《有喜》买到断货。
这不是简单的爽剧,而是一份带血的“原生家庭体检报告”。
先别急着骂冯父、许知冬,他们其实是同一条生产线上掉下来的“残次品”。
冯父把公司债务甩给怀孕的女儿,像把烫手山芋丢进垃圾桶;许知冬出轨、逼老婆流产,不过是把“我妈不容易”升级成“我全家都不容易”。
他们背后站着同一个幽灵——缺位的父亲许大成。
这位老父亲一辈子没学会当爹,只学会了当老板,把儿子养成巨婴,把女儿逼成扶弟魔。
于是,沈明珠成了全剧最惨也最清醒的人:她挺着肚子,一边给弟弟擦屁股,一边给父亲收拾烂摊子,最后发现“家”不是港湾,是漏水的船。
剧里最扎心的不是渣男有多坏,而是“坏”被包装成了“传统”。
冯父说“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许知冬说“姐姐帮弟弟天经地义”,这些话像慢性毒药,让沈明珠们从小喝到大。
中国妇女报的数据更吓人:2023年妇联接到的家事调解里,17%都和“重男轻女导致的畸形关系”有关,比往年多了3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四喜》不是编故事,只是把现实拍成了连续剧。
但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是没让沈明珠“黑化”成复仇女神。
她没手撕渣男,也没突然开挂,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家庭的脓疮。
她第一次对父亲说“不”,第一次对弟弟说“你自己想办法”,第一次把“我”放在“我们”前面。
这不是爽文套路,而是真实世界里女性觉醒的必经之路——先承认伤口,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流血。
原著作者清扬婉兮在采访里透露,续作《逢春》会讲沈明珠女儿冯小满的故事。
这像是一个轮回:母亲从“扶弟魔”毕业,女儿会不会重蹈覆辙?
或者,她会不会在母亲摔倒的地方,长出新的骨头?
这个问题,剧里没给答案,现实里也没有。
但《四喜》至少做了一件事:它让25-35岁的姐姐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以,别再把《四喜》当狗血剧看。
它其实是一面镜子,照见那些从小被教育“要懂事”的女孩,如何在30岁后突然想“不懂事”。
收视率1.5%不是终点,当越来越多的沈明珠开始说“不”,这个数字才有意义。
来源:多才多艺风声W1JrVF